首页 -> 2006年第8期


审丑与审美的双重变奏

作者:韩 啸




  在《活着》中,余华开始抛弃了暴力、血腥,走出了宿命,开始关注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仔细审视个体的独特命运,并且让人物从死亡中获得了八十年代的小说人物所缺失的喜怒哀乐。当福贵得知父亲摔死在粪缸旁后,他“像是染上瘟疫一样浑身无力,整日坐在茅屋前的地上,一会儿眼泪汪汪,一会儿唉声叹气”;当得知母亲病死的消息,福贵“脑袋里黑乎乎一片,只有眼泪哗哗地掉出来”;当回忆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时,福贵微笑着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当外孙吃豆子撑死了,福贵“脑袋里嗡嗡乱响”“想到苦根会不会是死了,这么一想忍不住哭了起来”。作品中总共写了六场哭泣和一次回眸往事的微笑,饱含了心与心之间随时间而永恒的真情。至此这些伤心、绝望、愤怒、平和,这些最贴近人类本心的情感终于成了余华死亡叙事的主基调,由此余华也从魔幻现实主义的审丑转向了温情脉脉现实主义的审美。
  这种温情在一九九四年发表的《许三观卖血记》中得以延续。这部作品进一步弱化对象的残忍性,“和善的人和事正在取代从前那种比较残忍的东西”。余华说“它是一首很长的民歌”,虽然这样的民歌浸染了太多的鲜血,但它的调子无疑轻快了许多,甚至带有喜剧色彩。主人公许三观一生十余次卖血,他用卖血来娶妻、付药费、改善生活、招待生产队长,更有甚者为救治得了肝炎的、令他蒙羞的儿子,他竟拼上命连续卖血为其赚钱治病。 他用自己的血证明了父子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无私、仁义有着高尚品质的许三观。而事隔十多年出版的《兄弟》(2005年7月)虽然也叙写着暴力、残酷、羞辱,但它在向人们展现了极权化的历史对个人生命的伤害,展示尖锐的、无法摆脱的生存苦难的同时,更让人们领悟到了亲情、怜悯、关爱所具有的坚忍与强悍,无私与无畏,进而感觉到亲情之爱和人道情怀在人类生存中的巨大力量。当宋凡平和李兰带着各自破碎的家庭走到一起,他们虽遭受嘲讽的眼光、困顿的物质和不可预测的苦难。但是,他们仍然以不动声色的深情之爱,顽强地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当李光头和宋钢这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走在一起时,他们以情感的默契呼应,折射了这种相濡以沫的温暖和满足。
  
  乌纳穆诺曾说:“世界和生命里,最富悲剧性格的是爱。爱是幻象的产物,也是醒悟的根源。爱是悲伤的慰藉;它是对抗死亡的唯一药剂,因为它就是死亡的兄弟。”《兄弟》在表现这种丰富的人性之爱时,虽然着墨不多,只是在人物处于极度困厄时闪亮登场,有时是一句话,是一些不自觉的行为,但是,它们却迅速地改变了人物的内心质地,既成为他们“醒悟的根源”,也成为他们“悲伤的慰藉”。它使我们看到,这种看似传统的伦理情感,因为暴力、残酷、羞辱的不断出现而变得熠熠生辉;也使我们意识到,这部小说其实是对人间之爱的最为丰饶的诠释。
  总之,作为八十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用审丑的利刃撕裂了世界的本相,裸呈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隐喻象征世界,使文本中弥漫着血腥的杀戮气息及诡异的氛围,并且使人性和人体现出来的美好、高尚等得到完全的颠覆。其根源主要是当时国门洞开,西方现代派的文艺思潮和审丑的美学观给中国文学所造成的冲击。而在九十年代以《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及后来的《兄弟》等作品,以真爱、善良、坚毅等品德重返它们不可撼摇的至尊位置。阴暗、诡异的氛围烟消雾散,明媚的阳光普照在文本之上,人物从虚幻的天空重新踏到了坚实的大地。像福贵和许三观,像宋凡平和李兰、李光头和宋钢,他们用坚毅和善良来应对生命苦旅中无助的境遇,柔韧而顽强地抵抗着苦难的侵压,主人公不再寂然空虚地死去,而是坚定执著地活着,理想、正义和爱又重回文学审美的中心位置,这表明市场经济、读者心理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对创作美学产生着影响;同时让我们看到了“回到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形态,回到生命存在的基础部位,探究普通百姓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中所操持的生存信念和人性基质”,一直是余华后期创作的审美追求。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韩啸(1969- ),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武汉大学现当代文学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写作教学、现当代文学及其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董小玉.先锋文学创作中的审丑现象[J].文艺研究,2000,(6) 25-28 .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自序.海南出版社,1998.
  [3]余华、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J].作家,1996. (3).
  [4]余华.活着[J].收获,1992,(6).
  [5]余华.许三观卖血记[J].收获,1995,(3).
  [6]余华.在细雨中呼喊[J].收获,1991,(6).
  [7]余华.兄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7.
  [8]周来祥.崇高·丑·荒诞[J].文艺研究,1994.(3).
  [9]刘东.西方的丑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0]唐苒苒.余华:携〈兄弟〉出山发动文学新激情[J].人民铁道报,2005-8-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