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生民》神话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
作者:金荣权
关键词:诗经 生民 后稷 姜嫄 婚姻禁忌
《诗经·大雅·生民》叙述了姜嫄生产后稷的经过,颂扬了周之始祖后稷的神异和对周民族的开创之功,所以人们通常把它视为周部族的史诗。诗歌在叙述后稷降生时,采用了上古神话和传说,从姜嫄怀孕到后稷被三弃而不死,都充满了神怪特色。由于诗歌所记十分简略,对姜嫄的来历,怀孕的经过和后稷被抛弃的原因等,没有详细地交待,所以留下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但弄清这些问题又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贯通全诗意义,理解全诗的精神,同时对研究上古历史、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上古民俗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代有学者加以探讨,以期得出正确的理解,或是使结论更加接近真实。可是两千余年来,研究者们虽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但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异说纷存,并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周民族的来源、姜嫄履大人迹、后稷之所以被弃等问题进行再探讨,从而发掘《生民》诗歌神话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关于周之远祖
相传周人的远祖是上古“三皇五帝”中的帝喾,而传说帝喾又是黄帝的后裔,所以周人理所当然是黄帝的一脉。关于帝喾为周人远祖的说法早在春秋战国之际便已经出现,所以《国语·鲁语下》中说:“周人礻帝 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成于战国秦汉之际的《五帝德》和《帝系》①形成了黄帝——帝喾——后稷这一世系。司马迁承袭了这一观点,并把它写进《史记·五帝本纪》之中,于是黄帝为后稷先祖、帝喾为后稷之父,似乎成了历史的结论,无可争辩。但,事实上,后稷与黄帝没有任何关系,后稷也不是帝喾之子,而是帝俊部族的成员。
帝俊这位远古东方的大神,其事迹不载于先秦史传,也不见于诸子文籍,只是在《山海经》中有关于他的记载,并且主要集中在“荒经”和“海内经”之中。他的一个妻子叫羲和,生下了十个太阳②;另一个妻子叫常羲,生下了十二个月亮③;并且中容国、司幽国、白民国、黑齿国、儋耳国、三身国、季厘国都是他的后裔④;同时,在他的后代子孙中更不乏杰出人才,如发明舟的番禺、发明车的吉光、制造琴瑟的晏龙、发明歌舞的八子、发明百巧的义均、发明耕田的叔均等等。帝俊部族的这些神话英雄、自然大神和后裔之国,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这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是十分罕见的。
同时,《山海经·大荒西经》还有一条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这则神话记载,不同于历史书中帝喾生后稷的说法,明确地表明,稷之父是帝俊,帝俊乃周人之祖。
然而,不可理解的是,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古代大神,在周代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在上古神话中并不出名的帝喾却突然出现在中华民族的祖先神的行列,并取代帝俊成了周人之祖。当我们翻检上古神话和历史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原来帝喾正是帝俊的化身,二神原本是一个人。其理由有六:
其一,《帝王世纪》云:帝喾刚生下来时,自道其名为“椓”,此字与“俊”字形近而音同。这是史家在编造五帝世系、将帝俊改造为帝喾时所留下的痕迹。
其二,史传后稷乃帝喾元妃姜嫄所生,而《山海经·大荒西经》则言帝俊生后稷,由此可证“喾”与“俊”当为同一人。
其三,史传商代始祖契为喾次妃简狄吞玄鸟卵所生,商人之祖当为帝喾。而王国维认为“俊”是商代高祖中地位最显赫者⑤,何新也以为“俊”是商人的祖先⑥。由此亦说明帝喾与帝俊本是一人。
其四,《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帝俊生季厘。”郝懿行疏云:“文十八处《左传》云,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狸。狸、厘声同,疑是也。” ⑦郝氏认为“季厘”即“季狸”,帝喾之子与帝俊之子同为一人,所以帝俊与帝喾也同为一人。
其五,《左传》文公十八年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而《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发明歌舞的八子后来变成了高辛的“才子八人”。
其六,《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帝俊妻常羲。”毕阮注云:“《史记》云:帝喾娶娵訾氏女。《索隐》曰:女名常羲也。” ⑧可见帝喾之妻与帝俊之妻同为一人,亦可证“帝喾”即为“帝俊”。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帝俊就是后稷的父亲,而只能说后稷是帝俊的后裔,是帝俊集团中的一员。从神话传说和上古历史来看,中国上古有三大部族集团,即东方的帝俊部族、由西迁往中部的炎帝部族和居于西部的黄帝部族。在东方帝俊部族中,他的成员大都以鸟为图腾,也有以虎、豹、熊、罴为图腾的。所以,《山海经》“大荒经”中所记的帝俊后裔之国大都有“使四鸟:虎、豹、熊、罴”一句,这实际上是表明虎、豹、熊、罴乃为帝俊部族集团中各个氏族的标志。其中伏羲就是以虎为图腾的帝俊部族中的一支,所以“伏羲”又作“伏虙”,《说文》释云:“虙,虎貌。”而后稷一支为姬姓,孙作云说:“姬”字为熊迹之象,说明周人以熊为图腾⑨。我们怀疑周人之祖本是帝俊部族中一支以熊为崇拜物的氏族。在早期,为了对付黄帝部族,东方的帝俊部族与中原的炎帝部族曾经有过联合,后来两大部族都被黄帝部族击败,使帝俊和炎帝部族分别大举迁移,散落于各地。而周的先人与帝俊部族中另一位英雄少昊一起移居西方,成了帝俊的西方后裔。这正是《山海经》中所记的周人为帝俊子孙之国的来由。
二、姜椓“履帝武敏”的真相
《生民》诗中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鲁颂·閟宫》诗又云:“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生民》说姜嫄是履帝武敏而生后稷,《閟宫》说姜嫄“上帝是依”,实际上是一回事,那么在周人的传说中认为,他们的祖先后稷是其母姜嫄履大人迹所生,后稷是上帝之子。
对于姜嫄履迹的神话传说,很多古籍多有记载:
《史记·周本纪》云:“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列女传》卷一说:“弃母姜嫄者,邰侯之女也。当尧之时,行见巨人迹,好而履之。归而有娠。”
《太平御览》卷一三五引《春秋元命苞》说:“周本姜嫄,游闭宫,其地扶桑,履大迹生后稷。”
《论衡·吉验篇》说:“后稷之时,履大人迹,或言衣帝喾之服,坐息帝喾之处,妊身。”
朱熹《诗集传》则说:“姜嫄出祀郊礻某 ,见大人迹而履其拇,遂歆歆然如有人道感,于是即其所大所止之处,而震动有娠。”
以上所载,或云是姜嫄郊游、或是游闭宫(即閟宫)、或是出祀郊禖时履大人迹。在说到姜嫄履迹的原因时,或说是好奇,或说是故意所为。但很少有人怀疑姜嫄履迹而生后稷的真实性。
到了近现代,闻一多先生根据《春秋元命苞》姜嫄游扶桑之说,又罗列大量的证据,从历史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揭示“履帝武敏”的真相,他说:
上云裃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裀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悦喜也。……盖舞毕而相携止息于幽闲之处,因而有孕也。……其所象者殆亦即耕田之事矣。……当时实情,只是耕时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耳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