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紫色》:一曲和谐美的赞歌

作者:王淑芹




  女人关系的改善也影响了男人的思想观念和态度,缓解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矛盾,他们的关系趋向协调一致。由于女人的反抗,男人们重新评价自己的生活,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把与女人的关系建立在更加充实的基础之上。小说最后,他们都找到了改变自己的方法。X先生很满足地与茜丽一起缝裤子。他告诉茜丽:“有生以来,我第一次这么满足。感觉像是经历一次新的人生。” 茜丽和艾尔波特(即X先生,在最后一封信里,茜丽才肯叫他的名字)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哈普本来也喜欢打扫卫生、做饭等家务劳动。为了控制索非亚,把这些活都推给她。后来,他也愿意做些家务,照看孩子,让索非亚在外面工作。这里,沃克并不是讨论谁支配谁,谁服从谁的问题;也不是说家务劳动比其他工作更重要或者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做各自喜欢的工作,没有性别之分。正是因为每个人在自己和别人眼里都成为有价值的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隔阂才被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得以健康发展。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人与社会的关系指的是单个人与他生活的群体的关系。当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女人之间互相排斥时,社会群体生活不可能存在。即便有一些交往的话,人的交往行为也仅在小范围里进行。只有当各方面的关系达到协调时,在小说中我们才会经常看到较大范围的社群活动。小说最后是一个大团圆结局。奈蒂和丈夫以及茜丽被送走的孩子都回到了佐治亚,住在茜丽的生身父母留给她的房子里。以七月四号美国国庆节这天做结尾,表示小说中所有人物都融入同一个有活力的、充满生机的团体。作为黑人女作家,沃克特别重视团体的力量和作用。在这部小说里,她颂扬团体精神,为人们的团结合作讴歌。
  其次,人与社会在这部小说里还表现在黑人与白人统治的社会之间的冲突。关于种族问题,沃克虽然在这部小说里没有当作重点来描写,却也不时地提到。最主要的是索非亚与白人市长的冲突。市长夫人让索非亚到她家当佣人,索非亚大胆地说“不”,结果遭到市长和警察的毒打,被关进监狱。为逃避坐牢之苦,她不得不答应去当女佣。开始时,她仇恨所有的白人,但后来,她逐渐地与市长的女儿简·爱琳娜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十五年后,索非亚离开市长家,简·爱琳娜一直与索非亚保持联系,或者为索非亚寻求帮助和支持,或者协助索非亚做家务、照看孩子。
  另外,奈蒂给茜丽的信中也透露了种族间的问题。奈蒂去的非洲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橡胶公司强行买下了奈蒂传教的那个城镇,破坏了当地黑人的生活方式,这使种族矛盾激化。但是,白人太太多丽丝收养了黑人小男孩,这对老少的关系非常融洽。在小说里,沃克描写的种族关系的友好虽然只表现在局部,不是整个社会现象,但表达了作者的良好愿望,作者暗示:种族关系的改善是非常可能的,黑人融入美国社会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沃克看来,所有的人,不论他长得怎样,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都是上帝的孩子。而上帝与大自然是互相渗透的,所以,小说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上帝的关系。
  虽然住在佐治亚乡村,茜丽极少谈及自然界的事物,这表明人与自然的疏离。不过从偶尔提及到的几处自然,足以看出她与自然界的冲突关系。当X先生打她时,她的反应是“我能做到的就是不哭。我让自己变成一块木头。我对自己说,茜丽,你是棵树”。这里,把人与自然界的事物相比,意味着人性的丧失,感情的退却,也意味着人与周围环境的不和谐。
  从整部小说来看,这一曲从冲突到和谐的赞歌在结构形式上别具匠心。小说的写作形式是书信,这种形式恰好适合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南方黑人妇女倾诉苦难的内容。开始时她处于绝望中,上帝是唯一的倾诉对象和希望,这些信是她唯一的交流渠道,以为上帝可以帮助她摆脱困境,后来发现上帝并没有帮助她,她对上帝的态度由毕恭毕敬转为责备,她给上帝写道:“你一定睡着了。”她把上帝看成一个薄情的男人,从此不再给上帝写信,而是写给妹妹奈蒂。随着各种关系变得逐渐融洽和谐,她写书信的语气也变得轻快活泼。茜丽的最后一封信这样写道:“亲爱的上帝。亲爱的星星。亲爱的大树。亲爱的天空。亲爱的人们。亲爱的万事万物。亲爱的上帝。”
  莎格是一个“泛神论者”,她实际上代表了作者的观点,相信世间万物都有生命,都有神灵的存在。她给绝望的茜丽讲述她眼中的上帝。莎格认为,教堂里的上帝是白人的上帝,其实上帝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他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人们应该仰慕上帝。“当我静静地坐在那里,感觉像个没有妈的孩子时,上帝就来到我身边:我感觉自己是万事万物的一部分,根本不孤单。” 随着茜丽的性格逐渐变得坚强,自信心不断增加,她也有了同感,认为自然和人身上都有上帝,神威只有在发展自我、赞美和谐的万事万物中才能找到。
  最后,给人们带来痛苦与磨难的所有裂痕都愈合了。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成默契,人与自然之间也成为一体。小说以凄惨、落魄、孤独开头,却以欢乐的大统一结束。沃克笔下刻画的人物不仅生存下来,还在精神上不断成长、发展,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统一。
  人、自然、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完整生命的一部分。这是物我交融的“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正如庄子的“大美”思想有着包容天地、涵盖万物的宇宙情怀。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就是“天和”;而人又是社会的个体,个体与他体的统一协调,就是“人和”。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对于当代理想人格的建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王淑芹,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博士生,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英美文学。
  
  ① 曾繁仁:《美学之思》,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219-223页。
  ②⑥⑦⑧Alice Walker, The Color Purple, New York, 1982, P22,P221,P242,P167.
  ③Alice Walker, 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3,P17.
  ④ Lindsey Tucker,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 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 Forum, Volume 22, Number 1(Spring 1988), P18.
  ⑤ 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晓征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5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