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谈《西游记》中的顿悟与渐修

作者:杨 齐 杨 剑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在佛学思想影响下诞生的小说,其中不乏有对南宗禅“顿悟”思想以及北宗禅“渐修”思想的敬意,南北二宗对于成佛途径是有矛盾的。吴承恩在小说中成功地将二者融为一体,使得小说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的同时又具有很好的探讨性。
  关键词:顿悟 渐修 南宗禅 北宗禅
  
  从成书源流看,《西游记》是一部宣扬佛家思想的小说。西游故事曾在民间长期流传。南宋时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西游记平话》及杨纳《西游记》杂剧等,改变取经故事的面貌,不仅孙悟空成了取经故事的主角,沙和尚、猪八戒也先后加入取经队伍,取经故事已经具相当规模。《西游记》最后由吴承恩改编而成。《西游记》的故事脉络:小说中的主人公——唐僧师徒四人,他们从凡人或是半人半妖的状态达成正果,修成金身。从某种程度上讲,《西游记》是成佛理论的故事化表现。
  如何成佛?历史上有一则著名的公案,五祖有意传法,求呈心偈,门人各自思忖。神秀悄悄于半夜在南廊下中间壁上题心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在寺内碓房踏碓的六祖(即慧能),闻人诵神秀的偈子,当即开悟作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徒心不净,随神秀去尘埃,立“渐修”之宗;慧能强调佛性本清净,立“顿悟”之宗。以神秀“渐修”为成佛之道的便是北宗,以慧能“顿悟”为成佛之道的便是南宗。从佛家的正宗理念看,成佛有两条途径:一是走神秀提倡的道路“时时勤拂拭”——渐修;另一条则是走慧能的道路“本来无一物”——顿悟。
  《西游记》是一部与佛家关系密切的小说。作者关于如何达到成佛境界,常借禅宗术语加以表达,或用禅宗理论深化某些情节的内涵,或以禅宗话头增加小说的意味。在成佛之路上,顿悟与渐修是有矛盾的,吴承恩却借王氏“心学”思想熔二者于一炉,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独辟蹊径之处。我们先将《西游记》中的渐修和顿悟思想抽离出来逐一探讨,然后借“心学”观将两者统一起来。
  
  一、《西游记》中的渐修思想
  
  渐修,即渐次修习“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若能修持圆满,便能达到佛陀的圆满境界。修行菩萨道必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此即“时间圆满”。这里所说的劫是计算时间的单位,分小劫、中劫、大劫,八万四千岁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而所谓的“只劫” 意指无量个大劫,表示极长远的时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主张渐修,他的禅法以“壁观”为标志。强调心如壁立,完全停止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连自己的呼吸也感受不到,经过这样的长期修行,可与自身先天具有的“佛性”相契合。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就是对渐修理论的精辟表达。
  在陈文新、乐云先生看来,参禅者须经三个阶段。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参禅者执着地寻找禅的本体,却渺无所得;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参禅者粗通禅理,却因拘泥于“我即空”,似已悟道其实未悟;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顿时开悟,也就是成佛了。
  (一)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唐僧师徒四众见佛祖如来之后,如来问诸神唐僧师徒一路上心行如何?诸神道:“委实心虔志诚,料不能逃菩萨洞察。但只是唐僧受过之苦,真不可言……”诸神拿出唐僧历难簿,菩萨从头看了一遍,从“金禅遭贬第一难”直至“凌云渡脱胎八十难”,在这八十难之后,菩萨又感不合九九归真的道理,即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而后,师徒四人在通天河落水又遭一难,方凑齐八十一难。从唐僧所经历的灾难来看,多是诸神有意而为,目的是使师徒四众修身修心。
  渐修思想还可从师徒四众身上见出,他们各自的经历从出身直至成佛,无一不是一番“寒彻骨”之后,才得成正果。唐僧本是佛祖的二徒金禅子,因不听佛法,贬下凡尘,刚出世便遭家破人亡之难;在取经途中,又常被众妖魔掳去,备受折磨,这些折磨在肉体与精神上都给予唐僧很大的打击,但更加坚定了唐僧“求真经”的决心。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苦难后归于释教,在西去途中又惩恶扬善,竭心尽力地伏魔降怪,还时时为心中杂念所羁绊,但经过苦苦渐修之后,终成斗战圣佛。猪八戒、沙僧本都是天将,犯小错被贬下凡,挑担牵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渐修渐进,终究也分别成了净坛使者菩萨和金身罗汉菩萨。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西游记》整个故事脉络,还是对师徒四人的逐一分析,小说中确实有很多的“渐修”思想。正是因为渐修思想的介入,才使得整部小说悬念迭生,机锋屡出。
  (二)细节妙语参玄机,身体力行见禅心。
  在《西游记》整部小说中,有很多地方都暗藏着渐修成佛的细节妙语,每当唐僧因西去路途遥远多难而伤心落泪,总有人用“渐修其道终会成佛”之类的话语来规劝唐僧。
  《西游记》之前版本中的唐僧就是一个“渐修”实践者,《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叙玄奘西行求法,只要遇到有修养的高僧,不论其所宗的是大乘还是小乘,甚至婆罗门外道,莫不虚心请益,一路上只要听说有圣迹,纵然路荒道险,亦莫不前往朝拜,甚至“不见世尊影,终不移此地也”。
  《西游记》中第八回的开场白是一篇《苏武慢》:“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此类妙语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玄机,这是吴承恩借助诗词道出的渐修成佛的真理。另外,从细节之处也可看出渐修之理,唐僧不时为前途担忧,当问及悟空几时到时,悟空便道离灵山尚早。另一处则是孙悟空与如来打赌,赌注则是天宫之主——玉皇大帝,纵然是十万天兵天将也抵挡不住的孙悟空却被如来佛祖以修行时间不足拒绝。第六十二回《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仅从回目上,就不难看出“渐修”之心。
  说到身体力行见禅心,不得不提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悟空明知是佛仙点化的一座庄院却不敢直言,而八戒因色心未泯惹来灾难。唐僧、悟空和沙僧抱定了修持之心,情愿放弃富贵,在他们的心里,明知前方并不是一条通天大道。唐僧虽然懦弱,但其内心确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其中的根源就是“渐次修行”的北宗禅思想。“渐修”之思想的最大体现者,莫过于孙悟空,途中的八十一难中的七十三难都是由孙悟空解决的,他是取经路上的核心人物,每一次遇上的难题,孙悟空都是凭着不懈的努力去解决。虽然他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法力直达西天,或是放弃求经,仍可以做他的“齐天大圣”,但他选择了做唐僧的全职保镖。猪八戒虽时时嚷着回高老庄,但是在沙僧的劝解以及孙悟空的节制下,他也收起凡心,在西游路上颇有贡献。沙僧,张锦池先生在他的《西游记考论》中评价其是一个“惟法是求、惟师是尊”的循吏,他的“渐修”信念则是在观世音菩萨与师父唐僧的影响下坚定不移的。
  从禅学上讲,传统的禅学,即如来禅,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佛教经典作为根据,宗密目之为“教内禅”,后人称之为“藉教悟宗”;二是在修持方法上主渐修,慧能之前的楞伽师多属此例。北宗的渐修,实际上是承接楞伽师的余绪。
  渐修,是北宗禅的成佛之道。这种思想贯穿了整部《西游记》,或在诗句、或在偈语、或在身体、或在力行。既已抱定 “渐修成佛”的决心,前途再难,也只得上路而行。虽然有的学者提出北宗禅也讲求顿悟,但总体看来,实质还是渐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