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闪回:叙事主体内省的彰显

作者:孙红震




  在鲁迅的心目中所立的人是有着坚强的意志力,自我的独立性以及顽强的生命力,血肉丰满的人。这明显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所标榜的个性主义的自私自利的人,它超越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抛弃了尼采超人的狂妄自大,也不是中国社会中奴性的人,他彻底否定了中国奴性人格的卑怯贪生,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在这样的高度进行的内省,对人们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富有意义的,他让人真正地站起来,而不是匍匐在地;真诚地勇敢地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真正做自己的主人。然而,鲁迅始终坚持的这种理想的设计的实现性总是那么遥不可及,他由此感到了自己的孤独和无望。“他在他所献身于民众的思想启蒙事业与他所不能克服的个人悲剧主义之间深受折磨。”于是,自责自剖以得到自我良知的宽恕与理解便构成了其内省的叙事。所以,面对《祝福》中祥林嫂的询问,“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正是这种不安导致的内省促使我不能在记忆里将祥林嫂抹去,所以“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小说的叙事便由我的心理活动闪回到对祥林嫂过往苦难人生历程的描绘之中了。这里闪回叙事技巧的使用扩大了时间概念,表现了多层次的时空观,同时也加强了人物的思想、情绪和心理活动,因此具有特别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我”心理的愧疚也在这闪回叙事之后终于有了一丝的快慰,“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
  显然,这种“内省”的追求与其自觉的现实反思意识与批判意识也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也是“五四”先驱者的共同思想趋向。作为“五四”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在用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念和尺度反省所处时代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与现象时,也一并将自身在现实中的行为和心态纳入了解剖与评判的视野。《祝福》中“我”的猥琐,绝不仅仅是对普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弱点与缺陷的批判,同时更是叙事主体对自身内在人格的审视,包含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知识分子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自身行为模式的痛苦探索与孜孜追求。但鲁迅当时对如何确立自己的行为模式又是彷徨与矛盾的,因而当钱玄同第一次为《新青年》杂志而向他约稿时,鲁迅用一个寓意很深的比喻作为回答: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鲁迅是困惑的,深刻的矛盾感使他当时难以摆脱不可解决的精神上的悖论。他是痛苦的,所以,他也在时时解剖和反省着自己。美国华裔学者李欧梵对鲁迅这一点的评价还是比较透彻的:“这种在信与不信之间,希望与失望之间的摇摆,似乎贯穿在鲁迅整个二十年代的各种体裁作品中,不仅反映了他个人情绪的起伏,同时也反映了他思想上的犹豫不决:一种对于认识的取舍和未来行动的不确定性。只是经过一段苦闷的自我探索过程,并在陷入了一种完全绝望与虚无的深渊以后,他才在三十年代,在左翼阵线中,重新成为一个有确定的目标而斗争的作家。”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孙红震,河南商水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①参见热耐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③鲁迅:《两地书·二四》,《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页。
  ④⑥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序跋集》,上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第38页,第37页。
  ⑤⑨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3页,第521页。
  ⑦鲁迅:《两地书·九五》,《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49页。
  ⑧鲁迅:《鲁迅全集》,第l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4页。
  ⑩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序跋集》,上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