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一束阳光照进深渊

作者:柳志英




  在《默》的跋中,尤瑟纳尔自己说道:“《默》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表现一个几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对周围世界悄悄陈述自己的看法,而停顿迟疑的情况极少见,并不口吃的人竭力向人表达一点儿思想那样。”(18)这就是尤瑟纳尔给出的策略。她隐藏起自己的一切教育,而与自己的主人公一般只用本能和直觉思考,然后完成作品。
  当然,文本叙述者还是两个,一个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一个是主人公纳塔纳埃尔视角(19)。而纵观全文,主人公的视角是没有行动意义的。或者主人公的看法超脱一般情况下读者对他可能有的感觉的看法,而更像作者对人生的哲学总结。所以,文章的奇特之处在于在行文叙述中,主人公只是感受这个世界。“尤瑟纳尔的人物,特别是着力最多的哈德良与泽农,作为感受者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行动者;与其说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创造了什么实绩,不如说这个世界通过他们而得以充分呈现。这显示出作家自己的某种倾向。”(20)我想,这话用在纳塔纳埃尔身上也同样适用,他作为感受者存在,而不是一个行动者,他悄悄地陈述作家自己对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的明澈的看法。无论对谁,他其实都没有说话。因为他的话没有一个人曾采纳、或是关心、或是回味。他只是悄悄地独白,悄悄地认识世界,悄悄地死去。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他已飞过。
  作品总体感觉就是把与纳塔纳埃尔纠缠、交织在一起的事态百相、人物事件做了大面积的黑色处理,而把一束光线打在了具有宗教底蕴的主人公那沉默的内心世界上。这或许就是这部小说最初想称为《仿伦勃朗》的原因。伦勃朗的画总是经济地把亮光用到刻画主体上,而把其他大半隐在光线里。作为小说,尤瑟纳尔也充分地运用了黑色,即主人公的日常人生经历,而用亮色构筑了人物的感觉和内心世界。这亮色,是照进主人公底层生活深渊的阳光,也是解读本文的关键。纳塔纳埃尔不是蝇营狗苟的小人物,而是陈述作家对世界看法的一个媒介。而作家最终达到的高度,就体现在作品中主人公纳塔纳埃尔达到的高度:“那就是人类只有脱离生活中表面的、暂时的和附属的东西,将短暂的人生置于广阔的大自然运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拯救和完成。”(21)
  (责任编辑:解正德)
  
  作者简介:柳志英,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
  
  ①柳鸣九编选:《尤瑟纳尔研究·我所见到的“不朽者”》,漓江出版社,1987年7月1版。
  ②④[法]若斯亚娜·萨维诺:《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创作人生》,段映虹译,花城出版社,2004年1月1版。
  ③[德]埃里希·奥尔巴赫:《模仿:西方文学中表现的现实》,转引自章国锋、王逢振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月1版。
  ⑤⑦⑧⑨⑩(11)(12)(18) 柳鸣九编选:《尤瑟纳尔研究》,漓江出版社,1987年7月1版。
  ⑥中国基督教协会编:《圣经·箴言》,南京:1998年。
  ⑨(19)王彩蓉:《存在的虚无与意义——评尤瑟纳尔的〈默默无闻的人〉》,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3)(14)虎利平:《从庄子的意致说和佛家的六根说看我国古代的意境论》,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年第1期。
  (15)柳鸣九编选:《尤瑟纳尔研究·尤瑟纳尔论》,漓江出版社,1987年7月1版。
  (16)(20)止庵:《缺席者的使命》,《北京日报》,2003年11月3日。
  (17)[苏]米海伊尔·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转引自章国锋、王逢振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月1版。
  (21) 段映红:《尤瑟纳尔世界中的一位道家人物——试析〈王浮得救记〉》,《法国研究》,2001年第1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