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悬浮在都市上空微弱的呼声

作者:韩 彬




  另外在三十年代的都市诗中,有一类诗其间虽然充斥都市的意象,但是其叙述的视角往往是一个都市的外来人和异己者,其最后的价值指归则是回到虚幻的田园乌托邦。虽然这些诗与西方的都市文学一样充满对都市的批判,但是我却怀疑其所谓对都市的批判到底是一种历尽繁华后的幻灭还是根本未融入都市的异己者对都市先天的厌恶呢?如徐迟《微雨之街》向我们展示了出入都市的乡村少年走在寂静的雨夜之街上的心理感觉,一种飘摇、落寞之感。他始终只是一个都市的悬浮者不能与都市相容。陈江帆《麦酒》将都市人的心比喻为一种浮空体,虽有香粉和时装的妆饰,仍然难以排遣流浪者的感觉。虽然“温度被人工调养着,十二月的园里也见了朱砂菊”,但仍怀恋着“已成为历史上的麦酒”。从内心深处都不认可于都市文明,而是以怀抱的田园乌托邦作为自己灵魂的栖居地。《秋风》都会的秋天与传统萧瑟寂寥的秋天产生了距离,秋风使人想到的是“红羊毛的围巾”“皮制的手套”“橙子色的外衣”和“法兰绒的帽子”。但是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作者最终的情感还是指向古典的、悲婉的,它将自己比喻为搁置在尘封中的古旧的小乐器。《公寓》中也是一个都市异己者,作者嫌厌着都市的尘调,它使得秋天也失去了煽动力,他只能耽于酒醉之中思恋着“九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故都的秋。棕植《初到都市》写出了乡下人初到都市的茫然无所适从,它所感受到的是都市的嚣躁和不真实,他们只是都市的流浪者,想寄情于萧索的秋叶,“然而行道树之秋,谢绝了流浪者的寄情”。他们同样是表现出对都市的厌弃,但是他们很难称得上是都市人,他们只是都市的寄居者和外来客,他们始终未融入都市,只是固执地怀抱着对田园的渴慕作为自己拒绝都市的资本。所以以此视角抒写的都市诗其都市的纯粹性是值得怀疑的。
  尽管都市诗存在着种种缺憾,其呼声非常的微弱,其开拓性的价值还是不可轻忽的。它使都市文化第一次进入了中国诗人的视界,开辟了中国新诗审美经验的新视域,加快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代表了中国新诗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韩彬(1979- ),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① 《又关于本刊的诗》,《现代》第4卷第1期。
  ② 《新诗》,1937年1月10日第4期。
  ③ 《都会的满月》,《现代》,第5卷第1期。
  ④ 张同道:《探险的风旗》,第25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⑤ 杨世冀:《汉口》,《现代》,第4卷第3期。
  ⑥ 《新诗》,1937年1月10日第4期。
  ⑦ 陈江帆:《麦酒》,《现代》,第6卷第1期。
  ⑧ 陈江帆:《秋风》,《现代》,第6卷第1期。
  ⑨ 棕植:《初到都市》,《现代》,第5卷第5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