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大气诗人的想象力

作者:刘高峰




  《野草》中对现实的消解就是“别种方法的战斗”。鲁迅心灵长期处于冲突和压抑之中,迫切需要解脱精神上的紧张和逼仄,因此他不得不暂避于他处,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装死”,他在《<野草>英译本序》中也谈到了这一点:“段祺瑞政府枪击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时我以避居别处。”[18]但几乎是同时,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说:“目下的压制和黑暗还要增加,但因此也许可以发生较激烈的反抗与不平的新分子,为将来的新的变动的萌蘖。”[19]可见现实中的鲁迅虽已“装死”,却始终不愿放弃对现实的反抗,这恐怕是和尼采最本质的区别。
  这种“别种方法的战斗”就犹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谈到的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20]也好似他在其中谈到的麻醉法:“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对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痹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21]这种曲笔和麻醉法均是消解现实的一种手段。
  不过曲笔是无奈的,麻醉是消极的,而大气想象力是悲壮的。这种想象力沿着地轴线垂直上升,使诗人日益疲惫的心灵在高空中达到舒展和超脱,以便保存实力,寻求他法。这和现实中的“避居别处”是一致的,同时也符合鲁迅“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22]的生命态度。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刘高峰,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①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②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6页.
  ③ 黎活仁.现代中国文学的时间观与空间观[M].台北:业强出版社,1993年,第20-30页.
  ④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85页,第206页.
  ⑤ 林贤治.人间鲁迅(上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70页.
  ⑦⑧[12][13]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M].楚图南泽.海口:海南国际出版中心,1986年,第218页,第216页,第119页,第121页.
   ⑨⑩ 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139页,第140页.
  [21][19]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27页,第40页.
  [14][15][16][17][22]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69页,第267页,第281页,第281页,第51页.
  [18]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356页.
  [20][21]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419页,第41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