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力士参孙》中女性形象之浅析

作者:李荣香




  摘 要:大利拉是《力士参孙》中起着非常作用的唯一的女性形象。她的背叛与出卖造成了参孙心中不灭的耻辱情结。经过弥尔顿的精心设计,这个女性形象在突出这一耻辱情结的同时还起到了减轻、弱化及排解这个耻辱情节的作用。
  关键词:大利拉 耻辱情结 弱化
  
  《力士参孙》是英国诗人弥尔顿(1608-1674)的一部长篇诗剧。题材取自《圣经》,原作只是简单叙述了一个有关参孙的故事,经弥尔顿的创作,成就了一部不朽的悲剧诗作。诗中,弥尔顿设置了七个人物:1.参孙;2.玛挪亚(参孙的父亲);3.大利拉(参孙的妻子);4.哈拉发(迦斯的巨人);5.公差;6.报信人;7.旦恩歌队(参孙的同族,我们把歌队作一个人物对待)。
  弥尔顿这部诗剧的创作倾向十分明显——以歌颂主人公参孙为主要目的。因此,以往评论大都围绕参孙,以他为主要分析研究对象。而本文想探讨的是:大利拉这个作品中唯一的女性形象是怎样被塑造的?她的塑造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大利拉在原作中就是一个决定参孙命运的关键人物。正是由于这个卑微的、背叛男人的女性,使得参孙遭受了灭顶之灾。对此作者心存芥蒂,耿耿于怀,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参孙心中难以解开的耻辱情结,作者通过几个方面刻意塑造了这个女性形象,既突出了参孙心中这一耻辱情结同时又弱化了这一耻辱情结。
  
  一、 突出妻子身份
  
  (1) 弥尔顿确立了大利拉的妻子名分。 照圣经中记载:参孙确实曾娶过非利士亭拿人的女儿为妻,后来此女改嫁参孙的伴郎,最后被非利士人烧死了。至于大利拉这个人物,原作里并没有把她称作参孙之妻,只是这样说:“参孙在梭烈谷喜爱一个妇人,名叫大利拉。”但在诗剧中弥尔顿明确地给大利拉定位为参孙的妻子。
  ……我又娶了第二个妻子,
  (但愿我从来没有做下这件错事!)
  就是梭烈谷的大利拉,那是我
  美丽的吃人的怪物,精巧的罗网。
  应该说,这个女人的身份是弥尔顿有意要确定的。仔细通读整个作品,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弥尔顿要为大利拉确定一个妻子的名分了。那就是弥尔顿笔下参孙心中的这个耻辱情结——他失去了双眼、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落到这样悲惨的境地完全是由于一个女人的出卖。他内心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认为这是一件最羞耻、最愚蠢的事。所以这个女人的身份就变得重要起来。如果这个女人只是一个像圣经中所说的与参孙同居的女子,那么她的水性杨花,背信弃义就是一件并不太离奇的事;然而要是赋予她严肃、神圣的婚姻的话,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首先,被一个有名有分的妻子出卖,恐怕是一件防不胜防的事情。
  在一扇大门前设防有何用
  因为另一扇放进了敌人
  其次,妻子出卖丈夫,在古今中外都是最为人不齿的事情。世人对这类妻子的强烈谴责会大大减轻或掩盖丈夫本人的过错因而减轻男人首先泄密的责任。
  (2)增加情节。在原作中,参孙被囚之后大利拉就没有再出现过。弥尔顿增加大利拉探监这一情节,事实上等于给参孙一个机会直接面对大利拉,亲自声讨、谴责她的背叛与出卖,抒发参孙自己的憎恨之情。整个作品长一千七百五十八行,其中参孙和大利拉直接对话的篇幅占了作品篇幅的百分之十五还多一点,共计二百六十七行。大利拉本人的申辩占一百五十八行;这样就使参孙的愤怒能形象地表现出来,以解其心头之恨。
  我的妻子!我的女叛贼!别让她过来挨近我。
  滚,滚,残忍的妖狗!别来这一套,
  你们这类女骗子惯用的伎俩——
  撕毁所有的信义、誓言,
  欺骗、陷害;然后装作忏悔,
  认错,哀求,假心假意地求和解。
  现在已揭穿了你的鬼话,剥下你的画皮,
  你在赤裸的罪恶中显得多么卑鄙!
  这也是为什么弥尔顿赋予此女“妻子”身份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吧。设想,一个同居的女子岂敢堂而皇之去探监?这样,大利拉探监的情节就有悖常理,当然也就不会有怒骂的情景了。参孙的愤怒很难直接发泄,耻辱情结也就更难排解。
  
  二、突出外表的华丽
  
  大利拉是继参孙及参孙父亲之后出场的第三号人物。在她出现之前,合唱队就用了十四行的篇幅对她衣着外貌、行走姿态做了非常生动的描述:
  那是什么东西,是来自海上还是陆地
  似乎是位女性,
  她穿着打扮华丽,轻快地
  朝着这个方向飘行而来
  像一艘来自塔瑟斯的庄严高贵的船
  开往爱奥尼或伽砥亚的岛屿
  盛装在身,装备整齐,
  篷帆满张,饰带飘逸,
  微风使它们飞舞,
  龙诞香味是先行者,
  紧跟着一个女人出现在眼前;
  可能是某位富有而尊贵的非利士妇女
  走近了,现在,不是别人
  原来是大利拉,你的妻。
  作者在这里对大利拉的刻意描写,目的是明确的:把她的外貌和心境同参孙的做对比。作品中有多处对参孙外貌的描写。他双目失明,发长而散乱,身着奴隶破烂污秽的衣装,摸索慢行,巨人说:“和一个我轻视的瞎子格斗,你先需洗干净了才能动你”,他饥肠辘辘,衣衫褴褛,公差来传他去表演时候对他说:
  先给你吃饱了,再给你换上新衣服,
  免得在全国要人面前太难看。
  因为大利拉的出卖,一代英雄落入这样悲惨的境地,成了如此这番模样;出卖者却以那样光彩夺目的形象出现,不仅外貌华丽漂亮,从轻盈的姿态和脚步还能判断出人所具有的相应心境。一个卖夫求荣,贪图富贵享受,仰慕虚荣的卑鄙女人就这样活脱脱跃然纸上。
  《圣经》中没有提到大利拉出卖参孙所得赏银的具体数量,只是首领说:“我们每人给你一千一百客舍勒银子。”从弥尔顿对大利拉衣着服饰的描述足以证明作者是想让她显得很有钱,她同参孙形成的反差只能使参孙增加对大利拉的仇恨,而大利拉的精神状态也证明她对参孙说的表示同情和悲哀的话不真实,从而使读者在憎恨她的出卖的同时,更加同情参孙的遭遇。
  
  三、突出大利拉的智力因素
  
  我们在读原作时,故事情节略显戏剧化,我们没能获得大利拉聪明与否的信息,只觉得她有些难缠而已。但在诗剧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聪明或狡黠的女人。她一上场像是在哭,“所有要说的话似乎融化在眼泪中,弄湿了柔软丝质的面纱边”。她表示本来因惧怕参孙生气,不敢来看他,但终念夫妻一场,便鼓起勇气来探望他。如果有可能,准备尽她自己的能力帮助参孙,减轻参孙的痛苦以弥补她所犯的过错。参孙当场揭穿她佯装的忏悔,她为自己的出卖行为做出几点辩解:先是说她出卖参孙只是出于女人的弱点——“嫉妒”和“爱”,她怕自己会像亭拿的女子一样被参孙遗弃。她要让他永远待在她的身边。而且告密之前非利士人的首领是保证过他们不会伤害参孙的。参孙点破她的弱点是爱金钱,源于她的欲望,指责她在用“无耻遮盖无耻”。大利拉又说出了一点:不是为了钱,而是她们民族的最受人尊敬的首领求她,唤起了她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继而劝说参孙:虽已失明但还活着,有生命作慰藉,又提出要把参孙接回家尽力服侍他到老,用她所有弥补他所失。被参孙严词拒绝后,她又说了一番很富有哲理意义的话:“名声不是双面脸,却是双面嘴。你们国家咒骂的不名誉的叛贼是我们国家的功臣,我们的国家将永远颂扬我为最名誉的女人,不管我是活着还是死去,因为我爱国家胜于爱婚姻,把国家从凶猛的敌人手中拯救。”
  弥尔顿在把大利拉的身份高尚化的同时,也把大利拉出卖参孙的原因高尚化了。大利拉在诗中先后有一百五十八行的陈词,参孙在这个片段说的台词有一百零九行,比大利拉要少四十九行;这里不仅表现出她的伶牙俐齿、反应敏捷,也表现了她的聪明才智,而且还使她显得很具有哲学意味。相形之下,男人被这样一个聪明又极富民族感,爱国家胜过爱家庭的女性出卖,似乎就不那么可耻了,参孙本人的耻辱感无疑也会随之得以减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