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试析《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孤独意象

作者:乔 雪




  摘 要:孤独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因人而异、难以把握。然而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作者罗曼·罗兰以高超的技巧,将孤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和场景,从而将孤独感更好地表现出来。本文从具体形象着手,对孤独意象在塑造人物、具有特殊的寓意与象征、推动情节的发展、反映作者的世界观等几个方面起的重要作用做浅近的分析。
  关键词:孤独 约翰·克利斯朵夫
  
  翻开二十世纪的文学史,罗曼·罗兰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西方的人道主义作家和捍卫真理的不屈战士,罗曼·罗兰有“欧洲的良心”之美誉。他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被视为人生征途上的导师与益友。
  多卷集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早期代表作,法国评论家认为它是“我们时代最高水平,最优美的作品之一”①,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遗嘱”②。
  在这部巨著中,罗曼·罗兰把自己精神探索的经验与谙熟于心的贝多芬传记材料糅合在一起,叙写了音乐家克利斯朵夫一生的奋斗。作品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平民英雄克利斯朵夫的形象。这是一个个人奋斗者,人道主义者,是一个人格高尚、才华横溢的追求真理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往往是孤独的。罗曼·罗兰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艺术家的孤独,这种孤独既是肉体的,又是精神的。克利斯朵夫出身于贫困的平民阶层,自幼饱受丧失自我尊严的痛苦。强烈的平民自尊心和对崇高伟大的渴求使他越来越厌恶庸俗势利的小市民社会,越来越不甘心像父辈那样忍辱负重、苟且偷安。他决心效法贝多芬,与残酷的世界搏斗,做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有这样理想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孤独的克利斯朵夫闯荡巴黎,孤军奋战,抵抗市侩文化和庸俗的道德,其心灵始终处于自豪的孤独之中。罗曼·罗兰通过深入透彻的心理分析塑造了“行进中的人”的形象。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作家对孤独意象的捕捉、描摹。
  意象,在传统意义上指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和大小所做的加工描绘。在文学创作中,意象指用具体的形象和图画来表示和暗示作者的理智和感情、心理和情怀、体会和经验。意象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一般可以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抽象意象。《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出现了死亡、离别、眼睛、自然现象等孤独意象,在作者笔下,孤独是具体生动的形象,是活灵活现的场景,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细腻的内心独白……本文将对孤独意象在塑造人物、具有特殊的寓意与象征、推动情节的发展、反映作者的世界观等几个方面起的重要作用做浅近的分析。
  
  一、孤独意象在刻画人物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肖像描写方面:《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内容浩瀚,人物众多,每个人物出场都有肖像描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眼睛的刻画,作者使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得心应手,常常是寥寥几笔就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小说中对安多纳德姐弟眼睛的描写。安多纳德是一个特别的姑娘:少女时期生活富足,无忧无虑,但是惨遭家庭剧变,连丧双亲,靠着一股意志力支持下来,供弟弟读书。书中众多的人物,我想唯有她可以和克利斯朵夫共享“英雄”的美誉。如果说,克利斯朵夫身上是一种至刚的东西,那么安多纳德身上就是至柔的了。她经受家庭剧变,亲朋避之不及。亲情、友情、爱情,几无所有,一个弱女子,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她的眼睛“忧郁而温柔”。安多纳德在书中占的篇幅不多,但是她短促的一生散发出无限的张力,正如小说里写的那样“在夜空上划过一道柔和而深沉的星光”。安多纳德性格柔韧、意志坚强,奥利维埃体质孱弱、气质忧郁,但是他们姐弟都骄傲自尊、坦诚真挚,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他们的眼神中都有所流露。克利斯朵夫与奥利维埃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就是因为他的眼睛而回忆起安多纳德,“与所有麻木呆滞的眼神相比,此人的眼睛漾出一种诚意,这双眼睛怯生生的,但明亮坚定,是典型的法国人的眼睛,一旦注视你了,便对你坦诚相见,决不掩饰自己”。也正是因为这样,与他成为了挚友。
  心理描写方面:对于主人公的刻画,心理描写总是少不了的,小说中作者运用的是内心独白、自我对话等描写手段。来到巴黎之后,艺术界的一切让克利斯朵夫大失所望,他那刚正不阿的性格得罪了所有认识的人,在异国他乡,他又一次陷入窘迫的境地,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孤独。 “他是孤独的。他也以为自己是孤独的,不过,他并不在乎。……他比过去坚强多了,成熟多了。”孤独,且又不畏孤独,从小我中跳出来,在广阔的音乐世界里寻找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意义,从这段内心独白读者可以体会到克利斯朵夫的坚强。
  “我(笔者注:克利斯朵夫)终于有一个朋友了!不再是孤单一人,终于有了一个彼此可以肝胆相照的伙伴了……只要能在一起,即便痛苦也是欢乐!”这是克利斯朵夫遇到奥利维埃之后的内心独白,因为得遇一个朋友,便是如此狂喜,反衬出克利斯朵夫是多么孤独,他渴求理解,渴求相知,奥利维埃与安多纳德姐弟相融的灵魂终于温暖了克利斯朵夫孤独的心灵。
  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小说中人物众多,写到的死亡有十次之多,“死亡”这个意象对克利斯朵夫性格发展的刻画起到重要作用。
  幼年的克利斯朵夫亲眼目睹了祖父的死,当时的他惊恐万分,还因此生病。病愈后的克利斯朵夫昼夜想着生命与死亡这个命题。“他知道自己被控制在这个破坏之神的股掌之中,但无能为力。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屈服,相反还怒火填膺,与‘不可能’抗争,……他与不幸抗争的决心决不会动摇。”从幼年时期,克利斯朵夫就立志奋斗一生。父亲溺水而死,让克利斯朵夫认识到“生活是一场无情的、无休止的搏斗;……人生中致人死命的力量、 让人销魂的欲望,以及种种阴暗的思想,都会背叛人的意志,使他们自卑自贱,自我毁灭”。十五岁的他重新坚强起来。坚强并不代表无情,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了“有人气的英雄”的艺术理想,就是说艺术所描绘的人物形象,首先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具有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克利斯朵夫也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少年的第一次恋情无疾而终,给克利斯朵夫带来无尽的痛苦,这时,父亲又溺水而死,“克利斯朵夫狂呼一声,世上的一切都消失了”。尽管父亲经常酗酒打人,对家庭很少尽到一家之主的责任,但这时的克利斯朵夫想起了他点点滴滴的善行与温情。妈妈死后克利斯朵夫不哭也不想了,自己也成了一个死人。挚友奥利维埃死了以后,克利斯朵夫悲痛万分,甚至希望不再有思想。格拉齐阿死后,深爱她的克利斯朵夫却平静异常,“一个人生活愈久,创造愈多,爱得愈深,失去的爱人愈多,对待死亡也就愈加超脱”。常人怕死,而克利斯朵夫一生经历了亲人的死、爱人的死、友人的死,他强壮的心因为经历了太多痛苦而愈坚强,他也因此而愈加伟大了。所以他自己死的时候,没有畏惧、没有痛苦,他的死是凤凰涅槃,火中重生。书中说得对,“属于死亡的一切在磨砺强者意志的同时,只能使他们更加自强不息,使他们潇洒从容地对待生活”。
  语言描写方面:克利斯朵夫率性而赤诚,自尊且无畏,他的语言是极富个性的。且看他与曼海姆的对话:“谨慎的人为人处世是依据明哲保身的哲学,我的做法不同,就是率性而为。……你以为我非得成为一个名人不可吗?” 克利斯朵夫无意中在公爵的敌对报纸上发表了文章,面对靠山的指责与谩骂,他说:“我不是您的奴隶,我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看到报纸上对他不满的评论,克利斯朵夫潇洒地说:“审判我吧。我也审判你。再过一百年,你们必定举手投降!”
  
  二、孤独意象由于反复出现,表现出特殊的寓意和象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