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儒者的战歌
作者:刘中黎
的斗志与活力,表现出战斗者的庄重美。
③中通外直——指莲心眼明白,行事直爽。
④不蔓不枝——指莲不攀缘权贵。
⑤香远益清——指莲花的德馨。
⑥亭亭静植——指莲风采迷人。
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指莲令人油然敬服。
周敦颐的“莲之爱”立足于深广的社会批判,它是一曲儒者的战歌。首先,周敦颐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是含蓄讽刺“菊之爱”,借以批判传统的隐士文化。在他看来,陶渊明等后世儒士已经丧失了先秦儒家的积极精神——丧失了他们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自我牺牲精神,丧失了他们不屈不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抗争精神,也丧失了他们“为百姓谋福祉、为万代开太平”的大无畏气概。面对官场挫折,陶渊明等后世儒士选择了逃避,企图到虚幻的隐逸世界去寻找精神家园的乐土。
其次,周敦颐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是委婉嘲讽“牡丹之爱”,借以批判追逐富贵功名的世俗价值观念。这种观念一度成为历代官场的主流,周敦颐对此深恶痛绝。
其三,周敦颐赞美了“莲之爱”,借以表达他对当代儒家精神沦落的深刻批判。自汉代以来,儒家士子逐渐沦于皓首穷经、因循守旧,先秦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精神与昂扬气魄消失得荡然无存,传统儒学走向衰微。同时,周敦颐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社会的下落时期。千百年来充斥于中国封建官场的权力斗争也愈演愈烈,许多儒家士子一踏入其中,就常常失去伦理道德。周敦颐对此是深为不满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斗争血性赢得了佛教徒的崇拜,也赢得了周敦颐的热爱。周敦颐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援佛入儒,企图以莲花的这两种特性来唤起儒家士子自先秦以后就开始失落的人格精神,大力改造传统儒学。可见,周敦颐虽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但他不同于后世理学卫道士,他是先秦儒家精神的“守望者”。
这种守望精神体现在周敦颐的为官态度上,和许多当代儒者一样,周敦颐要时刻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弊端重重的封建官场保持自我纯洁与高尚?也时刻面临一个三难选择:是沉沦官场、尔虞我诈以追逐功名富贵?是退隐自守、独善其身以全性保真?还是学习先贤以高洁之身处污浊官场;知其污秽而不避,知其难为而为之;处仕途以遏小人,居官场以救万民?前者是世俗之徒的为官目标,它掺杂着贪婪和欲望;次者是陶渊明等隐逸之士的为官方式,它隐含清高和逃避;周敦颐对此都给予了委婉而尖锐的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他坚定选择了后者。他要做官,做一个好官,做一个为民请命的官,他斥责官场蠹虫,他不屑于陶渊明式的隐居逃避。
可见,作为忠实的儒家士子,周敦颐以经国济世为己任,他有着根深蒂固的人世为官思想。这种务实的为官态度反映了一代儒家士子周敦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爱莲说》不愧是一曲儒者的战歌。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刘中黎,文学硕士,湖南怀化学院(东校区)中文系讲师。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