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彻骨真爱的血性投入
作者:王志清
穷美感的故乡,那淳朴而明丽的往日时光,那与其青春相厮磨的山水草木、花鸟虫兽,便成为一种牢靠的记忆,成为他的生命的脐带,成为他加倍地值得怀念和珍惜的影像,爱到彻骨,爱到内心,爱到永远。
《炊烟》全诗也就是短短的三十九个字:
她穿着/白色连衣裙/袅袅娜娜的体形/站在房顶
踮脚 挥手/还看不见我的身影/就垫高脚下/冉冉上升
诗中的比喻贴切,形象也极其传神。诗人移情于客体而从客体方面来体现主体感受,这似乎是福君所喜欢采用的手法,诚如张同吾先生在其《诗韵情缘》之书序里评论福君的《河边钓者》一诗所言,“表现了主体和客体相互转换的哲学理念”。张同吾认为“这是东方禅宗所特有的精神现象”,类似于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因为诗人进入了一种物我为一的境界,而生成了物我互换的幻觉。那是彻骨深爱的结果呵!
福君的这些诗仿佛“彭泽体”,质直省净,多白描,多口语,多叙述态。诚如钟嵘在《诗品》评论陶潜的诗所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因为诗人凭借鲜活的散发着乡土芬芳的意象而达意传情,而不是醉心于形上思考,他的这些诗往往笔致轻闲,意态丰满,显得隽永耐味而不干瘪枯燥。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论及诗歌的理趣时指出:“惟一味说理,则于兴观群怨之旨,背道而驰。乃不乏说理,而状物态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写器用之载道。拈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者,使寥廓无象者,托物以起兴;恍惚无联者,著述而如见。譬之无极太极,结而为两仪四象;鸟语花香,而浩荡之春寓焉;眉梢眼角,而芳菲之情传焉。举万殊之一殊,以见一贯之无不贯。所谓理趣者。此也。”福君最为人们所反复提起的那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春》,其妙处也就是遵循了“拈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者,使寥廓无象者,托物以起兴”的创作原理,读其此类作品,如《望新月》《那棵李子树》《仲夏之晨》《故乡的河》《村歌》等等,其“鸟语花香”之中,“而浩荡之春寓焉”,“而芳菲之情传焉”。福君在一首《乡情》诗里写道:“乡情是一只小花狗/有时踢/有时搂;“乡情是一把晴雨伞/热天雨天不离手”,诗之意象新鲜,意象的组合也很自然,此诗虽然有着仿作的痕迹(其实,余光中的《乡愁》也是模仿宋词的),却表达了崭新的内涵,如果再多些锤炼的工夫,何愁不能成为“经典”之作!笔者以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精华,笔者是很追求语言的,时多念念海德格尔的那句名言:语言是思想之家。
显然,在福君的有些诗中,我们也是能够感受到“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差异的尖锐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的深层次变化”,诗人对于家园、对于美好的向往,以及因为这些向往而形成的深深的情结,也是全新的,是能够体现新时期的时代特点的,也是能够重重叩响读者心灵的。诗人走出了家园,而家园依然有着强劲的诱惑,然而,诗人又不能因为诱惑而实现回归,于是既依恋,又背离,这种背离与依恋之间所形成的“情结”成为其乡土诗的最重要内容。
他的《远行》诗就属于此类情感上“尖锐冲突”的作品:
霜华遍地 空旷的视野里/那条河更像一条命运的背影/远行者单薄的衣袂/猎猎翻过家的温馨
蜿蜒的小路伸向蜿蜒的前方/踽踽脚步无法丈量离别的忧伤/村头柳树虽然不言不语/却已记住了你经典的眺望
野渡在唐诗宋词里想象/视线在西风落叶中苍茫/但你还是越走越远了/心穹中 是什么在远方闪亮
很显然,此诗含有整体象征的意味。诗写一种心颤的真实,而这种内心的冲突、焦躁、骚乱和惊悸,乃是一种情结,是意识无法控制的心理内涵。看起来是写第二人称的“你”,实际上是写自我,是写一种告别,是在向旧日,向贫穷落后告别时的一种怅惘、迷乱和躁动,诗人正是借此具体感性的物态事象来表现古老与新生、传统与现代的嬗变和交替的社会现实,反映诗人的变革意识。笔者曾经在《文艺报》上发表文章评论王耀东的乡土诗中说:“在解放感、新生感和雀跃感里夹带有淡淡的惋惜的痛感。读这一类诗,既有情感上的温馨拂抚,又有思想的深刻震撼。”我们在读福君的此诗时,感受是同样的。另外,还有如《木船》等诗,也是通过一条小船的搁浅来象征农村深刻变化的,属于情蕴其中而理出其表一类,读来真有一种澡雪精神的惬意和满足。遗憾的是,福君这样的诗少了点,因此,读他的诗多了些内心的平静,欣享其平淡之醇美,而少了些震撼,这是福君诗的特点,抑或也是其诗的不足吧?
我们这样考量赵福君的乡土诗,并不是说他的其他题材的诗就写得不好,而是说,赵福君适合写乡土诗,写得最好的也是乡土诗。他的《欧亚风情》诗集是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的诗记录,恕我直言,远逊于他的乡土诗。一个诗人是否能够获得最大的成功,与其采用什么题材什么样式而作什么样的表现,也是密切有关的。我们以为,如果赵福君在乡土诗上能够集中精力和才智,以血性的真诚去亲近故土的灵魂而作彻骨真爱的体验和表现,其前景是不能限量的。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王志清(1953-),南通市人,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主攻古代文学及文论,有专著《纵横论王维》等5部。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