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仁爱·儒雅·固执
作者:韦爱萍 高立民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为政》)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为政》)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这种建立在完全服从意义上的孝道在我们今天看来有点滑稽、可笑。
(二)滑稽、可笑
孔子之时,臣弑君之事已经很多,大国对小国的兼并屡见不鲜,诸侯国国内的矛盾已经层层交织。《宪问》中记载,孔子听到陈成子弑齐简公的消息,犹如听到了爆炸性新闻,马上上朝面见君王。而且,孔子上朝前,先濯发洗身,以示自己态度恭谨、严肃。孔子违背了自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原则,上朝干涉国事。当哀公托言请他与三子商量,他仍无悔悟去找三子,行动令人发笑,三子直接拒绝他的请求,自做宽慰之语。最后孔子的惭愧、羞侮之情溢于言表。这里表现出孔子的行动是乖谬的、不识时务、不合情理,是一位滑稽、充满戏剧性的人物。
孔子和子路的关系上,孔子对于子路的感情很复杂,《论语》中有三段很精彩的描写: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淫乱,孔子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公山弗扰以费邑为据点进行叛乱,叫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要到公山氏哪儿去呢?”(《阳货》)佛肸请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劝道:“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阳货》)三个对话片断,让我们看到孔子因子路性格的直率,有点惧怕子路。而子路在说服孔子时,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置孔子于尴尬的境地,让人感到可笑。
(三)固执
孔子的固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孔子在判断人的问题上非常偏执,武断地将人简单地划分为君子、小人。《论语》有很多描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表面看来,孔子激励人们向君子学习,因君子品德、行为高尚,其实对人的看法简单化,这种评价标准,直接诱发了后代学者评判人的模式化、脸谱化的倾向。其二在音乐的专属问题上,孔子固执认为有些音乐是专供天子、天帝欣赏,常人不可逾越规则。如孔子看到鲁国大夫季孙氏在自己的庭院里欣赏“八佾之舞”时,发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的感叹。如果就欣赏艺术而言,只要这舞蹈能产生美感,给人带来快乐,那么,谁来欣赏又有什么关系呢?但孔子看来,被季孙氏用之后的天子之乐是没有美感的,他坚信只有符合当时社会礼制的“乐”才是真正的艺术,这样的审美活动产生的效果才是最有效的,因之季孙氏欣赏“八佾之舞”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艺术欣赏,他体验不到“八佾之舞”带来的快乐。
《论语》就是这样,立体地将孔子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真实地感知到了他的存在。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韦爱萍(1963-),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高立民(1963-),三秦出版社副编审。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书中所引《论语》皆出自黄朴民等注译的《白话四书》,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