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从康拉德精神世界形成之渊源解释“黑暗”的胜利
作者:郑蓉颖
马洛的故事是从他在公司签署了到刚果去的合同开始的,而故事的高潮则是马洛和库尔兹的会面。在此之前马洛向库尔兹所在的非洲内陆中心站行进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次探索,小说描写的是潜在的自我揭示。康拉德在揭示人类内心时,分了三个旅程阶段来阐述。
1. 到海滨站的旅程
马洛是乘坐一艘法国汽艇南下到达非洲西海岸的,这是他迈向令人悲痛的、欺骗人的非洲中心的第一步。马洛自己也有一丝预感,好像此次旅行就是让他“来发现”点什么的。在这个旅程中,马洛的内心时时刻刻感到一种决裂,在它具有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害怕道德失控之间存在着矛盾。虽然马洛努力控制自己,但是他作为公司的一名派到刚果的特派员这一身份,使他也逐渐对于自己是文明社会一员的身份感到模糊。渐渐地,马洛开始憎恨周围的不同于欧洲的环境,甚至憎恨在这里受苦受难的非洲土著居民。就好像这个国家和人民不是被掠夺的无辜受难者,而是造成他们堕落的元凶!
到达海滨站,马洛看到了正在修建的铁路,铁路在当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欧洲文明的化身。但是,文明人修建的铁路却是用来把欧洲殖民者掠夺来的象牙从内陆运输到海岸的。 在这里,马洛第一次从一个会计嘴里听到了库尔兹的名字:
“在内陆,你会见到库尔兹。”我问库尔兹是谁?他说是公司最优秀的员工。“他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人,”……“他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管理层的人物!”
2. 到中心站的旅程
马洛为了到达委派给自己的汽艇的地方,带着六个人乘了帆布船向中心站驶进。从海滨站到中心站这一段地区人口非常稀少,因为这里的居民为了逃避劳役都奔走他乡了。这里的情景非常荒凉,孤单的小路,光秃秃的小山,被遗弃的村庄。 当一个白人问马洛为什么来这里时,他的回答也很令自己吃惊:“当然是为了挣钱,你以为呢!”在刚果,放纵自己是如此的容易,道德防线进一步崩溃。
到达了中心站,站长又谈及库尔兹,对库尔兹有着非常高的评价,认为库尔兹是他们公司里最优秀的员工。与此同时,马洛还知道了库尔兹现在身染重病,这就是他为什么被委派到内陆去的原因,要去接替库尔兹。在此时,马洛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远远高于他在路上所遇见的他们公司的其他员工, 例如:那个整天无所事事,却受到中心站站长青睐的砖匠,在一年的时间里,一块砖头也没有造出来。原因也很简单,这里没有造砖头的稻草! 而他原本想成为经理助理,但是库尔兹的到来使他的梦想破灭。所以他十分妒忌库尔兹,得知库尔兹重病之后他感到万分欣慰。与此相比较,马洛自认为的良好教养和正直的道德也使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但是当他看见这些从欧洲来的文明人在这里的所作所为,马洛的道德慢慢丧失了。
3. 到内陆站的旅程
马洛到内陆站见到库尔兹这一部分,已经接近小说的高潮了。在这一部分中,马洛提到了二十个吃人肉的野蛮人,他雇用他们来给他推汽艇。 还好, 这些人并没有在马洛面前吃人:他们吃的是早已经腐烂变质的河马肉。他还听到了刚果河沿岸的非洲人的吼叫。真是恐怖,他被这些非洲人的叫声吓着了。 他的汽艇也遭到了袭击。这时候,马洛内心充满了想见到库尔兹的冲动,一刻也不想停留在路上。 肉体和精神的压力, 在马洛身上叠加在一起,使他努力寻求一种压力的释放、一种被迫害了的良心的释放。 终于,他在发现的“圣书”中得到了启示:人类生下来就是罪恶的。
库尔兹终于出现了,他脸上挂着很明显的伤疤,下嘴唇吃着一个早已磨光了的骨头。在非洲这个恐怖的环境下,库尔兹的道德已经深深地堕落了,他是不想离开这个他已经习惯的环境。库尔兹下令袭击马洛的汽艇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在这里,库尔兹肆无忌惮地掠夺着这个国家,而当地的族人也把库尔兹当作崇拜偶像!马洛此时感到,库尔兹和野蛮人是多么的相似。
(二)库尔兹的“可怕!可怕!”
随着马洛一步一步向内陆站的进行,另一个主人公,隐蔽的主人公——库尔兹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视野。作者也同时通过他人之口对库尔兹进行了介绍。他模糊的影像在读者的脑海中逐渐变得清晰。虽然在丛林,马洛领略了什么叫做荒野,什么叫做恐惧,对自然的荒凉的恐惧。但是,这种恐惧的程度,远远不及库尔兹带给他的恐惧更为深刻。由于马洛是到中心站取代库尔兹的,在马洛心灵上库尔兹带给他一丝的威胁,当他越向中心站行进, 心灵上的这种威胁就越发浓重。当他对库尔兹的事情知道越多,他的不安就越明显。为什么呢?
那就是库尔兹的黑暗。库尔兹临死前的呼喊“可怕啊,可怕”是对马洛内心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一个人,一个有着文明教育的人怎么会成为剥削、掠夺别人,欺骗别人的人呢?”库尔兹所谴责的人就是他自己和他所做的一切,一个来自欧洲有着良好“教养”的白种“文明人”。库尔兹是黑暗的代表,是黑暗的象征。而库尔兹又是被欧洲总部的人称为“最了不起的人。” 他是欧洲文明的化身,是欧洲先进生产力在非洲大力推广的散布者。因此,马洛得出了结论,库尔兹=黑暗=欧洲文明。当马洛认识到这一点时,马洛的心灵受到了冲击,痛苦溢于言表,但是同时他的心灵得到自我净化。马洛身上有着作者康拉德的影子,康拉德的精神世界由此可以看得出来了。
马洛在书中的叙述给我们一种错觉,那就是所有库尔兹的、或者说是欧洲人在非洲的所作所为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这种“无意识”是使他的欧洲同伴们变成殖民者的元凶。西方的文明被一种“无意识”所驱使,去控制别人,然后又毁掉了自己。马洛在寻找库尔兹的过程中努力压抑自己已经知道欧洲人控制非洲的真正的原因,揭示了体面的欧洲人的“无意识”心理。由于内心压力的增加,被一种不知道的欲望所驱使,他的焦虑、渴望都表现了出来。
(三)“谎言”
在库尔兹死后,马洛回到欧洲见到了对库尔兹从一而终的未婚妻。当未婚妻问他库尔兹的临终遗言的时候,马洛说:是你的名字!未婚妻泪流满面,但却是欣慰地说:我就知道,我就知道!其实她哪里知道马洛是在撒谎,只有马洛自己知道库尔兹临死之前明明是在说:可怕!可怕!
多么具有讽刺意义!马洛在去非洲之前认为欧洲是文明的国度,自认为在欧洲受到的是能成为一个良好绅士的教育。他认为欧洲人来到非洲是为了帮助落后的非洲向文明社会进化。而当他看到了库尔兹等人在非洲的掠夺,马洛揭开了库尔兹等人向世人撒下的这个弥天“谎言”。认识到了庐山真面目——欧洲人崇尚的所谓的“文明”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然而他自己也陷入到了欧洲殖民者编织的大谎言之中。当他面对库尔兹未婚妻的时候,他无法说出真相,因为他不忍伤害库尔兹未婚妻的满心期待,马洛撒下了谎言。这使他陷入了谎言的痛苦挣扎。马洛内心此刻觉醒了,“文明”的堕落就是“黑暗”的胜利!
三、结论
在康拉德的作品中,从来没有出现“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剥削”等词汇,他对这些的批判是从“文明”到“原始”的渗透来完成的。一切都是“文明”和“原始”矛盾的冲突。所谓对“道德”的评判也全都回归到对自然事物的看法这一个基础,欧洲人的“道德”在非洲的土地上与“生存”不能相容。拥有“道德”便不能生存,倘要生存便要置“道德”于不顾。库尔兹在非洲被黑人所崇敬,他是欧洲“文明”的化身,他本人也是欧洲“文明”使命的执行者。他拥有欧洲标准的“道德”,以至最后失去了“生存”的力量。
康拉德在一八九九年二月的一封信中他曾警告那些社会学者:除去“殖民主义,本书中的其他主题也很重要”。可以看出,康拉德对于道德的批评是他写作的最初意图。整个作品中以大量的内心描写为主,情节的叙述倒在其次,这部作品正是作者心灵表达、内心宣泄和寄托之媒介,表现了康拉德当时的迷茫、悲观情绪和对世事的怀疑态度。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为作家的表达增加了对作品的深层意义的渲染。作家的思想和当时的时代思潮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