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水墨画的平和冲淡与抒情写意

作者:周引莉




  
  平和冲淡,悠远宁静
  
  比较系统地阐述冲淡美学思想的,是苏轼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他对冲淡美的实质概括为:“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纤,细微;秾,原指花木稠多貌,此指浓郁;淡泊,原指恬静寡欲不追求名利,这里指朴素无华的语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简朴古雅之中抒发纤微浓郁的思想感情,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寄托深远趣味。这就是冲淡美的特点⑤。王安忆对冲淡美学是比较推崇的,典型表现是《上种红菱下种藕》。她在这个长篇中多次提到水墨画、中国画,而中国水墨画的典型意境便是冲淡、平和、悠远、宁静。《上种红菱下种藕》中有几次写水墨画般的景象:“太阳又向西移了一步,在她们身后,老街褪去姜黄的底色,还原了黑和白,真正成了一幅中国水墨画。所有的细部都平面地、清晰地、细致地呈现出来,沿了河慢慢地展开画卷。”“桥洞里的苔藓也蒙了白霜,衬着石头的青,成了水墨画里的有对比的白和黑。这样,小镇子自早到晚,都有了一种晨意,寒凛凛的,但很清新。”王安忆不仅把景物比作水墨画,还特意栩栩如生地细写了顾老师老友作画的情景——轻车熟路、一气呵成,那几幅墨荷、秋虫,真是把水墨画的意境推向了高潮。
  《上种红菱下种藕》用“随物赋形”的方法写秧宝宝、蒋芽儿、张柔桑几个女孩的心理,她们纯净、困惑的眼睛里出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韵致、人事变迁。王安忆对于小镇人事、历史变化的种种痛惜和忧伤,实际上包含着她对整个当代文化发展的某种忧虑——消失的不仅是小镇,而是小镇所代表的一种健康自然的生存方式,一种合乎人性的伦理法则,一种古朴、谨严的文化精神。“夏介民以其农人式的本分也免不了四乡流传的致富神话的诱惑,他从沈溇到柯桥再到温州,何尝不是为了这个时代人们趋之若鹜的黄金梦。可是,这样的生活,真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吗?他拥有一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宁静愉快的心境吗?”⑥王安忆的其他作品,如《姊妹们》《隐居的时代》《王汉芳》《天仙配》等一系列描写乡镇的小说在风格上也是冲淡平和、意境悠远,让人想起苏轼,想起陶渊明。王安忆把水墨画的意境融进小说,使乡镇风俗图景如诗如画,散发着冲淡美学的艺术魅力。
  王安忆曾阐述自己对当前上海的看法:“上海被格式化了。不仅被媒体格式化了。还与时代有关系。这个时代的消费其实非常单调,越来越单调。这与时代潮流、全球化、工业化有关。你看那些走在街上的男孩子女孩子非常相像,吃的东西,穿的东西,包装自己的方式,非常一致……工业化的可怕,就是流水线。一个品牌就是一种格式。”⑦“他们的生活已没有浪漫的色彩,星辰日月、风霜雨雪与他们无关。钟点标志出他们作息的制度,他们的劳动理论化为生存的需要,没有风景来作点缀,一个农人为田里庄稼喜悦和烦恼的心情,他们再也体验不到。”⑧王安忆还对“时尚”有如下批判:
  
  她到南边走了一遭,亲眼看见在那些沿海的小镇,深长的巷子里,制作服装的工场一间挨一间,缝纫机嚓嚓地响成一片,粗制滥造着各色服装,然后再缝上名牌商标。制作名牌商标的工场也是挤挤挨挨。旧衣服的市场更是一眼望不到头,全国各地的商贩张着蛇皮袋,就像农人盛粮食一样盛着衣服,一袋袋地过镑,付钱,扛走。要不是身临其境,你是万万想不到,当代的时尚就是从这样的地方发源,流向各地。这些潮湿,闷热,飘散着海水和鱼虾的腥味,由于壅塞了内地的打工者而拥挤,嘈杂,混乱,充满犯罪和疾病的小镇,就是我们的时尚的源头。(《妹头》)
  
  从王安忆对城市与时尚的批判中,我们可从另一面感受到作者对健康、自然人生的向往与赞美。王安忆身处繁荣都市,却不时向往冲淡平和、悠远宁静的田园风光。
  即使写上海的《长恨歌》也有一段乡镇的插曲——邬桥。它是王安忆欣赏的乡镇图景的典型代表,不仅如诗如画,冲淡平和,还有佛理,有老庄。它与《上种红菱下种藕》中的柯桥不同。柯桥已经形神分离了,神还是过去的神,形却是现代的形。这正是王安忆痛惜哀婉的,所以,王安忆只能一再地渲染和追忆水墨画的意境,却无法完全进入其中。而邬桥则不然,且看:
  
  邬桥这种地方,是专门供作避乱的。六月的桅子花一开,铺天盖地的香,是起雾一般的。水是长流水,不停地分出岔去,又不停地接上头,是在人家檐下过的。檐上是黑的瓦棱,排得很齐,线描出来似的。水上是桥,一弯又一弯,也是线描的。……这类小镇,全是图画中的水墨画,只两种颜色,一是白,无色之色;一是黑,万色之总。是隐,也是概括。是将万事万物包揽起来,给一个名称;或是将万物万事僵息下来,做一个休止。它是有些佛理的,讲的是空和净,但这空和净却是用最细密的笔触去描画的,这就像西画的原理了。这些细密笔触就是那些最最日常的景致:柴米油盐,吃饭穿衣。所以这空又是用实来作底,净则是以繁琐作底。它是用操劳作成的悠闲。对那些闹市中沉浮、心怀创伤的人,无疑是个疗治和修养。……
  
  这不是一幅如在眼前的水墨画吗?如果上海是积极入世的,邬桥就是消极避世的;如果上海是孔孟气质的,邬桥就是老庄精神的;如果上海是喧嚣繁华的,邬桥就是宁静质朴的;如果上海是富丽堂皇的工笔画,邬桥就是冲淡平和的水墨画。如果你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就不要忽视邬桥这类地方。如果你要休养生息,就到邬桥这样的乡镇吧!至此,王安忆对乡镇的赞美真到极致了。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周引莉(1975- ),文学硕士,河南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① 刘传霞:《论王安忆乡土小说创作的演变》,见《东方论坛》,1999,2。
  ② 高 侠:《王安忆小说叙事的美学风貌》,见《当代文坛》,2000,4。
  ③ 王安忆:《作家的压力与创作冲动》,见《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④ 王光东:《静穆•庄严•悲悯——关于<上种红菱下种藕>的随想》,见人民网 ,2002-04-05。
  ⑤ 王启鹏:《略论文艺的冲淡美及苏轼对其发展的贡献》,见《广州大学学报》,2002,5。
  ⑥ 郑国庆:《看“生活”——王安忆看到的与没看到的》,见福建社会科学院网。
  ⑦ 夏 辰:《“讲坛上的作家”系列访谈之一 ——王安忆说》,见《南方周末》,2001-7-12。
  ③王安忆、张抗抗等:《闲说中国人续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