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火中的凤凰——厄秀拉
作者:温爱玲
因为获得了接受教育、参加工作和独立行动的机会,新女性看到了婚姻之外的其他人生选择。厄秀拉即是如此。十七岁那年,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来到了圣•菲利普小学任教,因为她清楚地懂得,参加工作不仅仅是争取自己经济上的地位和独立,更重要的是表明妇女跟男子有同等的权利、同等的能力。她要到男人的世界里去实现自我。厄秀拉这种追求独立、自由,追求在社会生活中与男子平等的现代思想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相当有代表性。她深深意识到女性的自由有着某种真实而深刻的意义:“她不能受人压制,不能被排斥在法律所确定的自由之外。”这无疑是对维多利亚王朝统治的挑战。怀着对生活、工作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她立志在工作中保持个性,做一个负责任、有能力的好老师。然而学校的现状使她感到非常失望,痛苦不堪。男校长哈比是个地地道道的恶霸,任何人必须按照他的意图去办事,才能顺心地工作,否则他就会给你难堪,甚至发动学生与你作对。个性很强的厄秀拉不吃哈比校长这一套。她清楚地知道,若在哈比校长面前甘拜下风,“她的整个生活都将这样持续下去,永远无法摆脱男人的世界,永远也不能从大千世界的责任重大的工作中获得自由”。她绝不愿意被这个世界如此摆布,绝不想“使自己的充满温暖的光和勃勃生气的生活变成一片空白”。厄秀拉不会与这帮人同流合污,更不屈从于校长的淫威。她蔑视校长的规章,公然与之对抗。她要与这个不合理的世道抗争,为了保持她那“初夏的鲜花的世界”,她冲出了那所令人窒息的学校,到苍茫的大地上去游荡、去寻觅。从圣•菲利普小学出来,厄秀拉进入大学学习。埋头苦读一段时间之后,她竟然发现自己的学习失去了活力,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她猛然间发现,传道授业的知识殿堂,居然是个肮脏、邋遢的地方。她的理想追求与大学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大学成了一个旧货商人的店铺,人们通过考试就能购得需要的东西。这不是个宗教的静修地,不是追求学问的隐居点,“这是个学徒作坊,人们来这里是为了学点本事,将来好赚钱”。她所需要的东西在大学里也学不到,倘若在大学里继续学习下去,只能让她同别人一样堕落。因此,她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对大学生活深感失望。她感到理想破灭了,眼前出现一片黑暗,内心一片荒芜。她迷途了,找不到出路,苦闷不已,最后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便离开了大学的校门。经过这些彷徨和挫折,厄秀拉的自我意识更加得到了巩固。她对未知世界的进取态度表明新女性正在有目的地实现自我:她对内在自我的剖析与思考则体现了新女性对自我的全新认识和理解。
厄秀拉的求索象征着现代人的诞生。她每一次的行动和选择,既体现了她的积极生活态度与追求精神,又表明她一直处于不安状态,经受着多种坎坷。而正是这些坎坷和挫折磨练了她的意志,加强了她的自我意识,使她在飞速机器文明化的社会里靠个人认知的长进不断进步和成熟,她探索了家庭、教育、宗教、社会和政治各个领域的价值,并获得自身价值的体现。厄秀拉无愧于劳伦斯笔下最杰出的现代女性之代表,她必然能走出彷徨获得新生。在她面前飞舞的那条彩虹就是她新生的象征。这是她心中的彩虹,心中拥有彩虹的新的身体,将萌发出新的生命。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温爱玲(1963-),安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国文学及英语教学法研究。
参考文献:
[1] 葛伦鸿.查太莱夫人的女性主义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p41-43.
[2] Showalter•E.“New Woman”, Sexual Anarchy, [M].New York: Penguin Books Inc.,1991, p38、p39.
[3] 徐崇亮. 彩虹的艺术魅力[J] . 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p68-71.
[4] 侯维瑞. 现代英国文学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p211.
[5] D•H 劳伦斯.凤凰集[M] .伦敦:海因曼公司,1968,p384.
[6] 傅光俊.从“没落”走向新生的厄秀拉 [J] .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5期,p21-26.
[7] Jeffrey, Meyers .The Legacy of D•H •Lawrence: New Essays, Houndmill [M]. Basingsolke: Macmil-lan, 1987, p97.
[8] 王媛. 厄秀拉:劳伦斯笔下的现代女性[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p155-157.
[9] D•H •劳伦斯.《虹》,黄雨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