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艺术
作者:张发祥
《到灯塔去》的自传成分是显而易见的,小说以作者幼年生活为基础,以她父母亲为作品主要人物的原型。伍尔夫在一九二五年五月十四日的日记中谈到这一点时说:“这本小说不会太长,它将包括对父亲的全部性格刻画,还有母亲的,还有圣爱维斯避暑地,还有童年经历,还有我通常要写进书里的所有东西——生与死等等。"因此,小说的主人公——那位冥冥苦思的哲学家兰姆西先生,显然取材于作者的父亲,而美丽贤慧的兰姆西太太则是她早丧的母亲的化身。
《到灯塔去》的主旨是要在现代社会的混乱而无秩序的气氛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毫无疑问,兰姆西太太是个在混乱之中求得秩序、冷漠之中恢复谅解、分歧之中建立信任的天使。她的形象美丽而神圣。但是,她的心思并不都是阳光灿烂。在她深层的意识中,读者似乎可以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阴影。
综观《到灯塔去》全书,读者可以发现伍尔夫在这本书中广泛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主要人物的深层意识,其含义非常丰富。那相间变换的明和暗象征人生的喜和悲,幸福和不幸的交替,象征着人们相互关系之间光明与阴暗的更迭。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灯塔也代表了人们要探索的对象和实现的目标,它所带来的光明和温暖,体现了兰姆西太太在冷漠和混乱中所要建立的和睦和安宁。从一种意义上说,抵达灯塔意味着与外界真理建立联系。当兰姆西与子女到灯塔时,他们之间的积怨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谅解与同情。对自我关注的狭隘心理开始转向一种关注他人的精神境界。
概括地说,《到灯塔去》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和极为诗歌化的意识流小说。作者不仅仅向我们提供了观察生活与世界的一种新的角度和透视方式,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它标志着伍尔夫的创作技巧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使我们又一次领略了二十世纪英语意识流小说的风采,目睹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史上的又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海浪》是伍尔夫的又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试图探索在自我遭到压抑和抹煞的时代,人是否依然能保持其独立地位和社会归属。作者将小说中的人物作为某种类型、某种概念、某种人生态度的抽象程式。《海浪》是伍尔夫创作风格的又一个转折点。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完全摒弃了现实主义的叙述手法。小说由一天中不同时间里相应的海景而构成九个章节,代表了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海浪的流动、潮汐的起落与人物从幼年到老年的经历相吻合。作品极少有对外部事物的描写,也没有对人物生平的编年体式叙述,而是以不同的象征性形象来区分人物,以不同结构和节奏的内心独白表现人物的各个时期,并将六股意识波浪分流。此外,抒情描写,浓郁深邃,富有诗的意境和韵味。作品不仅仅是一部一般的意识流小说,而更像一篇富有象征意味的抽象的寓言。
伍尔夫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意识流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她一生共发表了三百多篇随笔、书评和论文,对现代小说的改革和意识流小说的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伍尔夫在摈弃英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同时,对现代小说的主题、形式和创作技巧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张发祥,河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 Ousby, Ian, ed. The Cambridge Guide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Bressler, Charles E.,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N J: Prentice-Hall, 1999.
[3] Wu Weiren, 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
[4] Liu Bingshan, 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5.
[5] 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