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论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理论基础及其特征
作者:杨 瑛 袁健兰
二、 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及其表现技巧
上世纪二十年代勃然兴起的英美意识流小说强调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描述的焦点是人物的主观感受,而非外部的客观现实。它犹如多棱镜一般折射人的意识领域,使其不断形象化和立体化。它又好像是X射线,使读者通过人物的意识屏幕去透视其瞬间的神智活动。意识流小说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意识流小说深刻反映了现代作家新的创作价值观。意识流小说盛行的时代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彻底异化的时代,通过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来反映现代西方人日趋严重的异化感。“一战”的爆发使西方人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危机意识笼罩着整个世界。在这种充满幻灭感的历史气氛中,作家既不可能塑造出富于传奇色彩与浪漫情调的英雄形象,也不可能描绘出无限美好与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意识流作家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等试图从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市井小人身上去寻找创作素材,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孤独感与异化感,而且还从他们身上揭示出某些现代社会中最欠缺、最可贵的东西,即同情、谅解、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
其次,意识流小说遵循了由里及表、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原则。在意识流小说中,人的精神世界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外部的客观世界所占的分量则微乎其微。意识流作家十分注重揭示人物的感性生活,不厌其烦地发掘人的意识领域,其根本的目的是通过人物内心的微观世界来反映外部的宏观世界。
第三,意识流小说充分展示全新的时空观念。英美意识流小说能在现代文坛独领风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大胆地摆脱了钟表时间和物理空间对文学作品的制约,成功地组建了新的时空秩序。意识流作家认为,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就必须坚决地推翻传统的时空观念。他们遵循柏格森“心理时间"的原则,在小说的谋篇布局上打破以钟表时间为序的框架结构,跨越物理空间的界限,用有限的时间展示无限的空间,或在有限的空间内无限地扩展心理时间的表现力。
第四,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英美意识流小说不是叙事性作品,也不是趣味性读物,很少含有传统小说中司空见惯的有趣情节。乔伊斯认为作家不该按照传统小说的刻板程式而应遵循“完整、和谐与辐射"的美学原则来谋篇布局。在英美意识流小说中,故事情节已被彻底淡化了,传统的开局、冲突、高潮和结局模式也已不复存在。
三、意识流小说的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后,法国最伟大的意识流小说家是马赛尔•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1871-1922)。他在意识流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中大胆地运用了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通过揭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反映新旧世纪交替时期法国中上层阶级的种种心态。法国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使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等现代主义作家受到深刻启迪,从而迎来了意识流小说的第二阶段,即以英美意识流小说为主的长达二十余年的成熟期和鼎盛期。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乔伊斯的出现标志着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崛起,而他的经典力作《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被西方评论界推崇为世界文坛经典力著,将意识流小说推向了高潮。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941)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一九二五年,伍尔夫发表了她的意识流杰作《达罗卫夫人》。同《尤利西斯》一样,这部小说以一日为框架,详细描述了一位英国上层社会的太太和一位精神病患者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感性生活。《达罗卫夫人》的问世在英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确定了伍尔夫作为一名重要意识流小说家的文学地位。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几位小说家之一,也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一九二九年,福克纳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喧嚣与骚动》,这部作品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意识流技巧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在艺术上,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工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一九四九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就文学地位而言,福克纳同乔伊斯和伍尔夫并驾齐驱,都是本世纪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这三位意识流大师虽天各一方,但共同努力,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杨瑛,上海托普学院外语系主任,讲师,在读硕士;袁健兰,上海海事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Elliott, Emory, et al, eds.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Ousby, Ian, ed. The Cambridge Guide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Peter B.High. 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New York: Longman Inc.1986.
[4] Bressler, Charles E.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N J: Prentice-Hall, 1999.
[5] 王长荣译.美国文学周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1.
[6] 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
[7] 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4.
[8]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
[9] 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