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论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理论基础及其特征
作者:杨 瑛 袁健兰
摘 要:本论文对威廉•詹姆斯“思想流”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些学说为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与心理学理论基础。论文也对意识流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及其基本性质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西方世界开始分崩离析,传统的社会结构迅速解体。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的危机不断加深, 旧的传统价值观念不断瓦解,各式各样的创作理论和文学流派纷至沓来。现代派小说家一方面要表现自己矛盾与迷惘的内心世界, 另一方面又要表现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与现代人精神上的混乱和危机, 他们开始试图从对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到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上,将注意力转到对技巧的探索与实验之上, 力图找到一种更为恰当的文学形式去比较真实地表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这样,意识流技巧和意识流小说便在这种历史背景和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索之中产生了。
一、意识流小说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
意识流的产生导源于现代西方的动乱生活,同时直接受到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现代西方反理性主义的各种哲学流派和社会思潮, 诸如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和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学说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均对意识流文学的形成有着极大影响。这些理论迎合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些侧重描写人物内心生活、试图突破欧洲传统小说模式的作家的需要。为意识流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与心理学理论基础。
(一)威廉•詹姆斯理论对意识流小说产生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盛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他在《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一书中说:“意识从来也不表现为被分割成碎块。诸如链条‘或系列'这类表达方式无法描绘意识的本来面貌,在意识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连结在一起的东西——它在流动着,因此用河流‘或流水'作为比喻来形容意识比什么都自然。因此我们以后谈到意识的时候,就让我们把它称作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命之流’吧。”詹姆斯在解释人的思维过程时采用了现代心理学上流传最广的精辟论断:意识本身并非是许多割裂的碎片。意识并不是一段一段地连结起来的。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恰如其分。
按照詹姆斯的理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以一种“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人的意识活动的任何一点都是一个统一体,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经验。任何人都不会只有简单的感觉,从呱呱坠地的那天开始,人的意识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印象、感觉和直觉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汇成一股纷乱的、奔腾如潮的主观生活之流。
詹姆斯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从来没有绝对相同过。人们对同一个特定事物的每一次思维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之间只是有着某种相似而已。尽管人的意识存在着时间上的间隔,但间隔之后的意识与先前的意识并未中断,它依然是同一自我或整个意识领域中的另一部分。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一直在进行着、变化着, 没有中断和间隔; 虽然其中有许多东西是模糊和不可捉摸的, 但它们却构成了人的意识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詹姆斯还认为人的意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无逻辑的,因此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
詹姆斯把意识比做一股流水的生动的说法对广大文学作家和批评家颇有启发和影响。这一思想被他们借鉴,并进入文学创作领域,从而导致了“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二)意识流小说心理学的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影响整个西方文化的理论之一。弗洛伊德创新地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与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提出了自己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学说。他的关于潜意识的观点以及他的用自由联想医治精神病的方法彻底改变了人的观念。
弗洛伊德将人的整个精神领域比作一块漂浮在大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很小的一部分便是我们感觉得到的、并能主宰我们行为的意识;沿着水面漂浮晃动的那部分是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的潜意识;而位于水下看不见的一大块浮冰则是不受我们控制的广阔的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赋予心理过程以三种品质: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他认为,潜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容易转变成意识,而无意识要转变成意识是困难的,或者也许根本不会出现。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格结构分成“伊德”(id)、“自我" (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组成部分。他认为,“伊德"是一种混沌状态或一锅沸腾的激情,既无组织,也无统一的意志,是一种使本能需求按照快乐原则可以得到满足的原始冲动。弗洛伊德将这种欲望与冲动称为“力必度"(libido),它是隐藏在人类性本能背后的一种潜在力量,是人类保存自己、繁衍自己的强大动力。弗洛伊德指出文学创作的动力就是力必度(也作里比多)。他把文学视为被压抑愿望的满足,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某些不能直接实现或实现不了的愿望。
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中》指出了梦与文学的关系。他把文学艺术与梦相联系,认为作家的创作无异于白日梦,而创作、白日梦与夜间的梦之间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它们都是愿望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本能欲望的替代物。梦与文学均来自无意识,都通过浓缩、加工等变化方式来伪装“伊德"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它们得以通过“自我"的审查,得到最终表现。正因为这样,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指出,分析梦境的方法完全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梦的解析就像一扇窗户,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心理结构的内部, 而用释梦的方法来解释文学作品就可以使读者发现生活真正的涵义,揭示人类精神生活中无意识的东西。
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等意识流大师在探索人类心灵的创作活动中都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示。他们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找到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人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过程获得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福克纳的作品《喧嚣与骚动》中,弗洛伊德意识流观点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弗洛伊德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戏剧的创作,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手法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剧中人物的表情与心理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戏剧的发展。
(三)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基础——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学说
法国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1859-1941)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学说对西方意识流小说起到了直接催化的作用。柏格森认为,外部的客观世界是表象,而人的主观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和生活的本质。他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他的学说对意识流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创造性的进化》一书中将内心生活中的“绵延”和“生命冲动”视作唯一的存在:“我们感到最有把握的、了解得最多的存在显然是我们自己的存在,因为我们对任何其他事物的看法都可以被认为是外在的和表面的,而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则是来自内部的,并且是深刻的……各种感觉情绪、意志和思想——我的存在就分成诸如此类的各种变化,它们不断以自身的色彩来影响我的存在。于是,我不断变化……我的精神状态沿着时间的道路向前发展,在这个进程中,它随着绵延的积累而不断增长,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按照柏格森的观点,人的情绪、思想和意志犹如一股连绵不绝的动流时时刻刻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股动流包含了人在任何特定时刻内的全部意识,构成了人的全部存在。他认为,人们内心生活中的绵延过程将无休止地继续下去,人们不能靠经验或理性而只能凭直觉来认识这种存在。他所说的直觉是人的一种神秘而又特殊的主观感受与透视能力。在他看来,人们只要借助这种本能,而不必求助理性或逻辑思维,便可认识生活的本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