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论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

作者:张清法




  辛词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表现自己抗金、恢复的志向与情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他以抗金、恢复为己任,时刻鞭策自己与朋友:“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即使在屡遭罢免,壮志难酬的情况下,他也不肯归隐,抛弃国事,而是忍耐、等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癬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他谴责投降派对于抗金事业的干扰破坏:“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他幻想奔赴沙场,收拾残破河山:“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在闲置近二十年后,辛弃疾六十四岁时,再度被起用,六十五岁出知镇江府,他预制军服,招募兵丁,积极做好北伐准备,登北固亭,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壮怀激烈,豪气冲天,表明辛弃疾在迟暮之年犹有雄才大略,老当益壮的雄心。明杨慎谓稼轩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④。
  除了抗战词外,辛弃疾还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词、乡村词,即使在这些词中仍然透露着他的豪放与悲壮。“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古今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辛弃疾的愁与柳永、李清照的愁不同,柳、李的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是个人的愁,而辛弃疾的愁却是家国之愁,报国无门之愁,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即使在人们认为的爱情诗里,辛弃疾表现的也是一种英雄失志,绝不趋炎附势,耐得冷落,耐得寂寞的志士操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蛾儿)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这哪里是写爱情?分明是写自己在热闹非凡的元夕之夜,不慕繁华,独立喧哗之外,自甘寂寞、清静,不忘抗金恢复的志士情怀!读来更令人敬慕。
  综观辛弃疾的志向、才干与功绩,辛弃疾绝非一般的文人。宋人刘克庄评价辛弃疾时说:“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⑤可以说,他是诸葛亮、范仲淹一类时刻关心国事的政治家、军事家。正因为他才干卓越,志向远大,才奠定了他诗词的豪放。也正因为他志向远大,才干超群,不被重用,屡遭排挤,曲折坎坷,才决定了他词风的苍凉悲壮,慷慨激昂。这就是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研究辛弃疾的诗词、生平,使我们更痛恨那个腐败、昏庸的封建王朝,从而对辛弃疾这位爱国英雄更加敬慕。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张清法,河南沁阳人,焦作师专中文系高级讲师。
  
  ① 崔敦礼代严子文《滁州奠枕楼记》。
  ② 《宋史•辛弃疾传》。
  ③ 清•王士祯《倚声集序》。
  ④ 明•杨慎《升庵词话》。
  ⑤ 《后村大全集》卷九十八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