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论马原小说的时间话语

作者:廖丽霞




  像这种凭借记忆的经验过的时间跟太阳的作用一样,它不仅成为马原链接叙事的一条纽带,而且成为了马原推动叙事的原动力。时间的河流就犹如自然的河流,或迂回曲折,或者重复往返,然而,从动态上看,它始终带着一些东西一直向前。
  
  四、不存在的时间
  
  西方小说家们对叙事时间的探讨,除了热奈尔、热奈特区分的“史实”“记叙”“叙述”之外,还有“阅读时间”与“情节时间”之分;“故事时间”与“演述时间”之分;“编年史时间”与“小说时间”之分;“被讲述故事时间”与“讲述时间”之分等等。当我仔细把马原所标志的时间序列罗列出来后,我才“发现”原来真如他所言:“虚构”。因为,马原的故事时间就是虚构的。
  马原在《虚构》中清楚地标明,“我记得我是过了‘五•一’从拉萨出来的,五月二日,路上走了两天应该是五月三日”。在小说的末尾,马原又通过别人之口,清楚地标示出了另一个时间,“五月四号”。也就是说,马原在五月三号这天进入(假如有这个事实的话)麻风村。前后加起来有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的时间。诚如马原自己所言:“我讲的故事是我进到麻风村里,然后遇到很多在平常人群中不会遇到的特殊的人、特殊的事情,个人也经历了从情感到观念的很复杂的转变。当我从麻风村里走出来,疲惫不堪。一头栽倒在一个公路道班上睡着了。我本来明明记得我在麻风村里呆了四五天时间,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四五天时间是虚妄的,可能根本不存在,我知道我是五月三号走进麻风村的,但是当我在道班醒来的时候,那天早上五月四号。我曾经真切度过的,那么深刻的进入我的记忆的一段时间,我却突然发现它其实从来没有存在过。”那么,马原在小说文本中所描述的其他五天时间到哪儿去了呢?马原给了我们一个骗局,他通过别人之口一下子就抹去了他在麻风村呆过的日日夜夜,使故事在时间上不存在,使故事脱离时间而独立,使故事本身成为一种虚妄的悖谬。在时间的坐标轴上,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与那些事件相对应的点。——既然时间都不存在,那么,与时间相伴而生的事件还会发生吗?
  对此,我们只能以做梦或者说是“白日梦”来解释他这篇小说成立的原因。结尾的时候等于用梦一下子把整个故事消解掉了。
  在梦中的时间里,一切都发生了,然而,又一切都没有发生。如果我们将作家马原在文本中对时间的否定比如说将《虚构》中五月四号篡改为九号,那么,小说文本中一切的叙述事件都发生了,都有可能构成真实——那便是文本故事的真实——而不存在“虚构”,但是,按照马原作家的叙述,事实上,什么都没有发生。抽开了他——作家马原对时间的控制,我们只能说,马原把所有的读者当作白痴,他站在“时间”的背后,麻木地自娱,又疯狂地愚人。读者在他——作家马原的“白日梦”中被弄得晕头转向,等到静下心来一想,才发觉自己被当作猴子耍了一回。
  马原在《虚构》中的时间意识,只是一种梦幻般的“虚构”之中的下意识的意识,是一种在“虚构”中下意识地对时间的模糊,他只是借对时间的打乱与重组来作原料。马原在预叙与时间的纠结中混乱与取消时间,取消当今准确的机械化的时间,甚至向大家证明时间的不存在, 从而表现了他特有的时间观——人无非是时间控制下的玩偶,他们没有也无法形成自己的时间及时间观。人的时间的取消无非是因为社会对整个人类的异化造成的。但这种消极的一面并没有完全控制马原的时间,马原在小说中对时间的重构,正是要夺回与重新形成属于人类自己的真实的时间。
  为了反抗传统叙述中直线的、延续的时间处理方式,西方现代多数大作家如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夫等,都曾各自试着以自己的方法处理时间。毕竟那种客观、精确、科学的时间是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人们内心的时间感觉的。因此,这些大作家们面对世界的非理性,各自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时代、环境中提炼出一套自身感受到的时间观念。这些观念透过笔端折射在他们的创作中。他们中有的把过去和未来抹掉,让时间只剩下是对于片刻的纯粹本能知觉:另有些人,把时间作为一种局限的机械的记忆。
  马原虽不能与这些西方大家相比,但他从自身出发,感受时代、感受时间,并将感受到的时间观念诉诸笔端,形成适合自身的、独特的时间处理方式,就这一点来说,他和那些西方大家们应该有共同之处。马原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入藏,直到一九八八年十月才离开西藏回到内地。在西藏走过的七个春秋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主要素材,而这七年的西藏生活,几乎贯穿了整个激越动荡的八十年代。正如他本人在《西海的无帆船》中写到的那样;“在那些混乱不堪的日子里,亏得你们记了日记。也就是凭着日记,你们才可能把那段时间稍稍捋出个头绪。要是让你放下日记本,问你是哪一天到玛旁雍错的,你记得清吗?”当他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既感到自身不能预卜未来,更无力改变现状时,他便寻求一种切合自身的方式,象征性地反映自己对这个时代的感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我的故事里,我总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我想知道时间对于我们、对于抽象的人,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正是在他的小说中,他向我们诠释了时间不是虚空,而是一种存在,对过去时间的真实回忆,唤醒了我们曾经走过的充实而丰满的生活。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廖丽霞,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伊莉莎白•鲍温; 《小说家的技巧》,《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
  [2] 马 原; 《虚构之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79页—第81页。
  [3] 戴卫•赫尔曼:《新叙述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00页、第101页。
  [4] 罗 钢:《叙事学导论》。
  [5]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337页。
  [6] 萨 特;《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喧哗与骚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465页、第466页。
  [7] 马 原;《冈底斯的诱惑》,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245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