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韩国许筠汉文人物传的自叙传色彩

作者:孙德彪




  综观五位传主的经历遭遇,虽然有他们的性格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社会根源。所以,传主们的悲剧实际上也是许筠的悲剧。
  
  三、多教合流的复杂思想
  
  许筠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许晔是著名哲学家徐敬德的弟子,官至副提学,两个哥哥和姐姐都是著名诗人,所以,“许筠自是儒家子,‘学而为政’,是儒家传统的思想,故自非常关心政治”。许筠二十一岁中生员,二十六岁登文科,官至右参赞,“又是一高位官僚”。可知,许筠走的是纯粹的儒家路线。可是,历尽宦海沉浮的他对自己的出身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并进而走向反叛,最终形成了多教合流的思想。
  对许筠的宗教信仰问题,很多人都有议论。如安鼎福《顺庵严书•大学问答》说:“筠则聪明能文章,专无行检,居丧食肉产子,人皆唾鄙,自知不为士流所容,托迹于佛,日夜拜佛诵经,求免地狱。”许筠本人在《闲情录序》中记曰:“惺惺翁少癹弛,乏父师训,长为无町畦之行,小技不足裨世,而束发登朝,以疏隽忤于时贵,遂自逃于老、佛者流,以外形骸、齐得丧为可,尚浮沉俯仰,以通狂惑。”
  许筠对儒教的叛逆及多教合流的思想在其汉文人物传中亦有阐释:严处士行事“必以忠孝为先”,“养母极孝,……其母劝令学取第,益孜孜着力于问学,……屡擢乡解,得司马以荣之”。母亲死后,他住草庐、啜粥三年为其守孝。这是典型的儒家弟子的作为,但他不愿举仕,晚年走向了道家的归隐之路,“移居羽溪县,择山水幽绝处构茆舍”。原本出身儒家的荪谷山人,“行为不检”“未习俗礼”,也显然背离了儒教的规范。《蒋生传》中的蒋生最后也“向海东觅一国土去矣”。而最能体现许筠佛道合流思想的则是《张山人传》和《南宫先生传》。
  《张山人传》中,道士张山人遇异人炼成魔法,能召鬼神,降猛兽。“一日,行峡中,二僧随之,至林薄间,有双虎出而伏迎。山人叱之,虎弭耳摇尾,若乞命者。山人自骑其一,令二僧并跨其一。至寺门,虎伏而退去。”张山人不仅仙术高明,且不计较教派之别,与佛门僧人同行并及时给他们以帮助。在《南宫先生传》中,出场人物都为佛门中人。南宫斗因义愤杀人被迫逃亡,出家为僧。受年轻僧人指点,入茂朱雉裳山拜师,其师是一老僧。南宫斗又从老师口中得知老师的老师也是一老病僧。但全传虽以僧人为叙述对象,他们的活动却完全是道家所属。南宫斗之师“苦志十一年,乃成神胎”,他认为南宫斗“君有道骨,法当上升”,并授之道家经书,以期南宫斗能练就不死和飞升术。当南宫斗因“不忍以败垂成之功”后,老师送他下山,又给他“老君之书”,让他回去后继续修炼。
  出身儒家的许筠也不否认自己既信佛又修道,他在《答崔汾阴书》中说:“稍从老佛者流,托以自逃。……尤好竺典,……常以为不读此书,几乎虚过一生。”在他看来,佛道并不互相排斥,还能合为一体(佛道合流),正如他在《读<庄子>》中所说:“其恬淡寂寞,清静无为,默与佛子合。”
  许筠出身儒家,却又不喜欢恪守传统儒家思想,视其为异端,并且对道教、佛教、天主教(“许筠尝自北京之天主教堂,得其地图及偈十二章而来。此实我国天主教之倡始也。”)都有造诣,最终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儒道佛天主四教混合的思想(多教合流)。但他并非真的笃信各教,只不过借以“销其现实葛藤之苦恼者也”。当时的李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许筠在饱受打击、贬谪的失望之际,也未免靠幻想极乐世界和仙境以暂寻慰藉。所以,多教合流也只能说明许筠对现实的无奈。
  一个人的生活、理想,总要受到时代与环境的制约,许筠在怀才不遇、深度失望之余产生了无比悲愤与激烈的反抗情绪,并诉诸笔端。许筠的这五篇人物传虽然篇幅短小,却是其自身情况的集中、曲折的反映,蕴含着许筠对自己性格思想的剖析和对理想自我及生存环境的设想。作品是作家主体情感、意识精神的产物,自我主观心理世界既是作品产生的根源,又是作品表现的对象。读者可以从这五篇人物传中了解许筠桀骜不驯的性格、坎坷的经历、复杂的思想以及当时社会扼杀人才的罪恶现实,领略他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态度。所以,这五篇人物传是突出许筠的自叙主题的合理文体。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孙德彪(1964-),吉林农安人,文学博士,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朝文论比较。
  
  参考文献:
  [1] 鲁枢元、童庆炳、程克夷、张皓主编.文艺心理学大辞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 [朝]许筠.许筠全集[M].汉城;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影印,1981.
  [3] [韩]李家源.儒教叛徒许筠[M].汉城;延世大学出版部,2000.
  [4] 光海君日记[M].汉城;探求社,198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