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以情设教警世痴

作者:漆 亿




  杜十娘的清醒还表现在她对李甲的态度上。杜十娘托身李甲,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比较的,看中的不是他的钱财,也不是他贵族公子的地位,更不是他 “俊俏脸儿、温存性儿、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仅仅因为他“忠厚志诚”,可以依托,才“甚有心向他”。尽管如此,她对与李甲的关系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她的百宝箱自始至终没有告诉李甲,自己拿出三百两银子赎身可说是轻而易举之事,但她却让李甲四处筹划。直到“奔走了三日,分毫无获”,又三日无颜上门,既羞且急,“眼中流下泪来时”,才只拿出一半。如此清醒和警惕,她和李甲之间,应该是和爱情无关的。既然如此,说本文是封建礼教对男女自由爱情的扼杀就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杜十娘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作者的有意为之。
  《三言》整体上来看,服务的对象是当时的市民阶层,目的是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手段宣扬教化,“情”与“礼”本质上没有冲突,都是为当时的世道人心服务的。正如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提到小说要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这样的功用与理学的教化并无二致,因此杜十娘作为人尽可夫的“淫者”,无论作者如何同情她,赞美她,她的死都是必然的。作者要用她不合礼教的“情”以及她感天动地的“痴”教化世人,至于要等到孙富的出场才完成其壮美的一幕,一方面出于情节结构的需要,“极摹世态人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12],一方面也是对刚刚抬头的资本经济略示薄惩,反映了新兴商业文化和传统礼教之间的矛盾。
  二、杜十娘自身性格使然。
  杜十娘的身上有一种惊人的理智,从良前后各方面的策划,事无巨细,她都安排妥当;她的百宝箱随同她的前途、幸福始终由她自己一手设计、经营并掌握着。当李甲说道“筹及此事,寸心如割”时,她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先是“大惊”,虽然心中愤怒不已,但她却不哭不闹,不泣不求,倒“冷笑一声”,从容安排后事。这惊人的理智和自我克制能力封建社会中是很少见的。这种女子可敬但不可爱,很难见容于男权为主的社会中,最后对李甲“发乎情,止乎礼”的大声斥责,这六个字如此深沉凝重,悲壮有力,既和以往的杜十娘清醒冷静的性格相呼应,同时又发人深思:这是谁在斥责谁?是不是作者“以情设教”的真实意图的体现?杜十娘在追求什么?杜十娘所绝望的又是什么?不管是什么,这种游离于人情之外的理智,有违人情便是痴,是很难融入当时的社会的。所以她的死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宿命。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漆 亿(1963- ),重庆交通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和对外汉语教学。
  
  ①④⑥[11] 周先慎:《古典小说鉴赏》之《在“情”与“礼”的冲突中刻画人物——<杜十娘怒沉百宝厢>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②⑦ 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③ 张俊:《 被遮蔽的杜十娘——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女性主义解读》,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⑤ 于菲:《中国古代文学》第五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⑧ 王学泰:《发现另一个中国》之《说士节》,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
  ⑩ 薛洪绩、李伟实编:《元明清短篇小说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 王增斌:《明清世态人情小说史稿》第三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12] 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一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