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李清照词意境美三题

作者:徐定辉




  “雁过也”三句将雁拟人。大雁南飞与词人南渡相似,于是词人触景生情,生发客居异乡的孤独伤感。“雁”是旧时的“雁”,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夫已死,旧时大雁再也带不来亲人的音信,带来的只是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词人以雁抒怀,以实带虚,巧妙地传达出她复杂又微妙的内心感受,对虚境的提炼和设想可谓空灵绝妙。
  过片写菊花的繁茂,以乐景衬哀情。昔日菊花盛开的时候,生活安定,国家太平,有亲人陪伴饮酒赏菊,如今家亡国破,孤身漂泊,容颜憔悴,虽然菊花照样盛开,依旧美丽,但已无心去摘它赏它了。李清照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相融合映照,紧扣愁绪,层层渲染,如泣如诉凄婉动人,使人倍感词的意境之沉郁、哀婉与悲凉。
  在愁绪满怀、万般无奈之下,词人接续道:“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又一幅虚实相生的画景。词人呆坐窗前,风鬟雾鬓,哀叹声声。这里面包含了她多少人生苦难和颠沛流离的凄楚,蕴蓄着她无数凄凉的眼泪。好不容易熬到天黑,而天公又不作美,竟淅淅沥沥地下起了恼人的秋雨,这绵绵秋雨暗示给读者的正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图景。真境逼而神境生,“意境的创造表现为真境与神境的统一。”⑧词人通过对梧桐、细雨的“实者逼肖”的描写,使其寂寞凄苦的心境“虚者自出”,意境更为深远、婉曲细密,读者读了也不能不受感染。
  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化实为虚,又以虚统实,笔力劲健。 一个“愁”字,既化多为少,又以少总多,集中、鲜明地点出题旨而又韵味十足、余韵无穷。词人本是悲愁满怀、如江如海,纵有千言万语亦倾诉不尽,怎么办?词人妙笔转化,于虚处传神,在情感高潮处,戛然而止。既不说自己愁绪的纷繁复杂,也不言愁之外有什么心情,只说一个“愁”字不能道尽内心的痛苦。表面上“欲说还休”,实际上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虚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词的意境美增到了极致。
  明人陆时雍论诗曰:“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⑨其要旨是说诗词作家要在短幅之中写尽内心的情感,就必须懂得创作上虚实藏露的关系和虚实相生的妙理,要做到寓虚于实,以实衬虚,虚实互见。李清照这首《声声慢》在不到一百字的篇幅内将词人南渡后因多种不幸遭遇而导致的零乱悲凉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读之令人心弦震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词人以虚实相生的技法为接受者创设了想象无限的审美空间,使作品有了“笔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意境。她通篇撷取秋天的一些典型实景:秋风、秋雁、秋花、秋树、秋雨来层层渲染她那不堪的愁情,表面上看是词人在悲自然之秋,但由于词人以实寓虚又化虚为实,高明的读者在想象与联想中又分明能领略到女词人实质上是在悲人生之秋、悲世运之秋的深层意蕴。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一张画可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虚’。”他又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他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艺术意境主于美。”⑩虚实相生是使艺术作品富于意境美的重要法门。艺术家们通过匠心选择、组构,创造出富有张力的意境画面,借此唤起接受主体的审美联想,使之驰骋其间,感受自然、社会的奥秘,认识自我心灵的微妙,进入忘我的畅神境界,这就是艺术意境的魅力。李清照《声声慢》这首灵魂绝唱,不仅数百年来使无数读者产生不尽的审美畅想,更是对艺术作品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的生动阐释。
  (三)韵味深长之美。意境创造的魅力所在就是要让作品有耐人玩索的韵味。艺术作品的所谓“韵味”,用著名学者童庆炳先生的话说就是“风气韵度”、“情调神姿”,就是“超越具体物景的形而上的难于言说的美” ⑾。简言之就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也即是司空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者不用很多笔墨,就把所要表达的情意含蓄地显露出来,达到语尽而意无穷,让读者产生一种绵绵无尽的联想。李清照的很多词篇就创造出了这种韵味不尽的意境美。其《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开篇写一个暮春的夜晚,窗外雨疏疏落落地下个不停,风是那么狂吹着。阴沉的夜色,无情的风雨,勾起了词人的无限心事,空虚、寂寞,怎能了却?唯有借酒遣怀了。究竟李清照为什么在“雨疏风骤”之夜要饮那么多酒以至于浓睡到天亮都还残酒未消,她的内心世界如何?词中没有写明,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急于解决的悬念。到此,词人笔锋一转,奇峰突起地写道:“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作者醒来担心而又害怕地问卷帘侍女院子里的花怎样了,侍女却回答说:海棠还照旧开着。这两句看似寻常实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一,词人一转醒就问花的事,这就暗示着词人“昨夜雨疏风骤”的思想活动无疑与花有关,大有惜花的伤感之情。词人这样写既使词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又给前两句加深了内涵,使上下文意产生了内在联系。其二,词人用问句形式,问了些什么,没有说,而让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让读者悟出词人所关心的是花怎样了。只写答而问自现,足见工夫。其三,它反映了主仆二人不同的精神面貌。主人惴惴不安的问与仆人漫不经心的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心境。词从开头到此突出一个闺阁女性惜花的感情,却不直接写如何惜花,而是通过主仆二人问答来委婉含蓄地传达,这就达到前人论诗所言的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⑿的境界。结尾词人以急迫的心情说道:你知道吗?你知道吗?海棠不是依旧,该是绿叶增多、红花稀少!词人用责备的口气,表达了爱花的强烈感情。一个“肥”字,鲜明生动地把经春雨洗后绿叶滋润滑嫩的状态色泽鲜明地显示出来,一个“瘦”字,又十分形象地表现出风雨后那凋零、枯槁的花枝容貌。更重要的是这最后一句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联想:或许是一般闺秀暮花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或许是感到自己青春易逝,或许是追求美好生活,或许是对黑暗社会的厌恶等等。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将随着你的想象不断深入而层出不穷。清人黄蓼园《蓼园词评》评此词说:“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⒀可谓切中肯綮。
  再如其《点绛唇》(蹴罢秋千)下片:“见有人来,袜癮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不仅以十分精湛的笔墨描绘了一位闺秀少女乍见陌生男子那怕看又想看,想看又不敢放心大胆地看的微妙而细致的心理,而且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一位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真是韵美味淳。清代词论家陈廷焯有两句论诗词的名言:“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⒁当今学者王先霈先生亦道:“任何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会有长久不衰的魅力,有开放的接受空间、绵延的接受时间、恒长的审美魅力、余味无穷。” ⒂李清照这些韵味深长、意境优美的词篇正好是古今学者们智慧之言的印证。
  “艺术的境界(意境),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⒃李清照词有着丰富的意境美的内涵,词人用巧夺天工之笔,创造了奇异的艺术世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映现着生命本真的境界。它展现了词人在生活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美的追求,也为读者创设了文学审美的乐园。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徐定辉,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① 李调元. 雨村词话[M]. 唐圭璋. 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②⑤ 王夫之. 姜斋诗话[M]. 清诗话[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③ 谢榛. 四溟诗话[M]. 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C]. 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④ 夏承焘. 唐宋词欣赏[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⑥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⑦⑿邹一桂. 小山画谱[A]. 周积寅. 中国画论辑要[Z].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⑧⑨陆时雍. 诗境总论[M]. 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C]. 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⑩⒃ 白华. 艺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⑾ 童庆炳.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⒀周积寅. 中国画论辑要[Z]. 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⒁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M]. 唐圭璋. 词话丛编[C]. 北京:中华书局,1986.
  ⒂ 王先霈. 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