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李清照词意境美三题

作者:徐定辉




  关键词:李清照词 情景 虚实 韵味 意境美
  摘要:李清照以其清新灵秀之笔,在古代诗词的艺术世界里为读者创造了情景融会、虚实互映、韵味深长的奇异境界。其词展现了词人在生活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美的追求,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内涵和审美情趣。
  抒情文学的意境美,不单是作家们的创作追求,也是接受者非常重要的审美心理期待,因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不独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①的地位。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卓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填词。其所作词,不独格韵优雅、情致婉丽、“姿态百出”,且极富于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意境。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圆融、虚实互映、韵味无穷、活动着本体生命的诗意的空间。李清照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把其委婉的情思与鲜明的景物相融合,在词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境界。
  (一)情景融合之美。清代王夫之论诗曰:“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 景”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②从创作角度看,诗词的妙处就在情景交汇处。明代谢榛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诗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应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③这就是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是外在的“景”与内在的“情”的合一。晚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进一步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前者知识的,后者情感的也……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情感交代之结果而已。”显然,王氏所言“知识与情感交代之结果”,亦即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交汇融合。李清照的词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她善于把自己的感受创设成生动的画面,通过画面来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写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一次荡舟活动。“常记”,好像是词人面对一位知己娓娓地叙述,似日常叙事,可正是在这似乎无意填词中,作者早已把读者引入到了她所创设的词境:沉醉的少女,在天色已暮兴尽归来时,小船却“误入藕花深处”。由于归还心切,于是“争渡,争渡”,惊飞了荷塘中的无数鸥鹭。“沉醉”透露了词人心底的不可名状的欢娱之情,“不知归路”曲折传出留连忘返的情致。“荷花”接天,“鸥鹭”急飞,好一派美丽动人的场景。这里,景、物、人、情融为一体,构成一幅色彩鲜明而生动有趣的水乡图画,引起读者无尽的联想。又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词人婚后的相思之苦,抒发对丈夫远游未归的怀念。但词人并未明写相思,而是通过情中景,景中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上片描摹了周围的客观景物和女词人在重阳佳节时的活动:薄雾浓云的阴沉天气,勾起了她这位少妇的愁思。闺阁的铜炉里,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自己的愁思正如香炉里的袅袅青烟,绵绵不绝。重阳佳节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闺房里玉枕、纱厨依旧,只是人去了。本已是孤枕难眠,何况秋季半夜凉气越来越重,这就更增添了她的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她为排遣愁绪,对菊独酌,然而结果只能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只好回到室内。在此,词人通过形单影只、对菊独酌的画面展示渲染了一种揪心的离愁。结尾“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寂寞、怜花自怜的画图,且真正做到了景为情设,情融景中。正如夏承焘先生所言:“‘人比黄花瘦’五字,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④再如其《孤雁儿》中的“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将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词人枯坐,泪下千行。雨催泪,也是雨衬泪。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词人的哀思通过“斜风细雨”的物色衬托出来,形成一种情与景汇的艺术意境。
  (二)虚实相映之美。虚实相映相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抒情文学意境美的重要标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苑中,古典诗词可以说是最具有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的艺术。诗词作家们通过自己巧妙构思、精心创作往往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⑤、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⑥的艺术意境。作家如何才能创造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呢?对此,清代画家邹一桂论绘画的一段话可谓深得要旨:“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不能者,固不知画也。”⑦在描写实境上表达出虚境,做到寓无于有、以有托无、以形写神、以景传神,同时又以虚境来统摄实境,藏虚于实,这样就能达到神境自现。诗画相通,在古代众多的诗词作家中,巾帼词人李清照的词是颇富虚实相生的艺术意趣的。其后期名作《声声慢》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代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后期遭受了人生的巨大灾难,家国破灭、亲人离散、丈夫病死,种种不幸遭遇使她陷于苦难,内心孤苦无依,充满了悲伤和忧愁。这首词包含着她巨大的人生悲苦,堪称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词以十四个叠字开头,声情凄苦,看似写内心感受,实则是当时的实景(凄凉的秋景和社会人生的苦境)的映射,虚境统摄实景。“寻寻觅觅”是写词人清早起来的下意识举动,反映出词人空虚、无奈的感伤情绪和神情恍惚的精神状貌。“冷冷清清”是寻觅的客观环境(冷落、凄清的残秋景色)和周围的气氛所给予作者的心理感受,表明作者精神上的痛苦无从摆脱。“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她在“冷清之感”后所产生的更深一层的痛苦情怀,词人心情的压抑、心底的伤痛以及对故国故土的思恋之情跃然纸上。这十四个叠字以虚带实,可以说是达到了情景互映、虚实相生的境地了。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反映出词人晚年的心境。意思是说:在这阴晴不定、冷暖无常的日子里,是最难调养身体的。其暗示形势的多变、政治的艰危、身世的飘零、世俗的可畏给作者身心带来的摧残,使人真切感受到词人晚境的凄苦、孤寂与无依。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词人陷入极度空虚、寂寞与悲痛,于是借“三杯两盏淡酒”去寒消愁、聊以自慰,但这酒力又怎敌得过那无情的秋风秋雨,特别是“晚来风急”,一语双关,它不仅指眼前劲急寒冷的秋风,更是词人晚年接踵而至种种人生不幸的含蓄表达,词人无以解忧、不能遣愁的无可奈何的愁苦心境全在其中了。这几句词由实衬虚,由眼前现实而蕴示身世、心境,意境婉曲幽深,真可谓是“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词平添了几许悲凉凄恻之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