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辩证法在《弗兰肯斯坦》中的体现
作者:张 枫 郑霁鹏
在经历了血和泪的惨痛教训之后,极度疲惫的弗兰肯斯坦又回到了事物的表面上来,强调坚持已有的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必要性;潜入“未知”的科学海洋中作了一番探索后,弗兰肯斯坦回过头来强调“已知”的重要性。但这绝不是一个机械的重复或无益的循环。它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 弗兰肯斯坦把我们已知的东西当做表面现象而摒弃了,一头扎进深奥莫测的海洋里去寻找真理与幸福,寻找能解救世间万物的终极真理;但通过造人计划的破灭,他又把人类对最高真理的迷恋视为荒唐的、自杀性的行为而摒弃了,以对人类处境的更深的理解回到了事物现象的更高的层面上,但还是没有让自己的内心得以平静。在沃尔顿作返航决定之时,生命垂危的弗兰肯斯坦却对他们是否继续探索下去的选择问题上,举棋不定,莫衷一是。奄奄一息的弗兰肯斯坦说出了最后一番话:“要在平静安宁中寻求幸福,切不可抱负过高。即使是想在科学发现中出类拔萃这样看似清白的念头都要打消。但是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我本人从这样的理想中得到的只是诅咒,换一个人很可能会成功。”
类似的辩证方法在《弗兰肯斯坦》中处处可寻。很明显,对怪物的人物塑造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玛丽·雪莱赋予了怪物以人性的欲求,所以这个怪物的人性是分裂的,他既有先天的人性又有后天的无人性,而怪物的非人性正是来自他的人性,他是人与非人——怪物的集合。正如约瑟夫·康拉德曾说过的那样:“使人类悲惨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自然的受害者,而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的受害者。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被奴役,他们就痛苦,就愤怒,就反抗……于是,悲剧就开始了。”
怪物原本无辜,他的丑,是造人者造成的,他的孤独也是造人者的错。怪物情感丰富,闪耀着 “人性的光辉和爱的光芒”。尽管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怪物仍坚定地寻找人类的爱和理解,并以实际行动试图换取社会承认。他经常帮助村民们收集柴火取暖,并摒弃了偷村民食物的坏习惯,而以野果、树根充饥;他在去日内瓦的路上救起了一溺水女孩,他不仅渴望得到亲情友情,还想像正常人一样获得爱情,所以即使在他对社会绝望的时候,还恳求主人能够满足他唯一的愿望,制造一个跟他一样丑陋的女性同类,可以跟她远走高飞,快快乐乐地享受爱情的滋润和家庭的幸福。对情感的需求始终缠绕着他,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他不想在没有爱的孤独中终其一生,所以他才会奋力抗争,争取应得的爱和自由。但造人者不但剥夺了他应该拥有的人性和人道的生存环境,而且还排斥他。他热爱人性的生活,为他所得不到的人性生活悲痛欲绝,正是爱的极度匮乏,以及对这个充斥了罪恶、冷漠与残酷的世界的极度敏感,才造成了怪物——这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的巨大的精神打击,以及他无法超越和解脱的痛苦。对正常人性生活的爱,导致了他绝不饶恕的非理性的极端——疯狂杀戮。并使他最终把美与丑、善与恶绝对地分离开来。可见人类之间的情感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怪物从先前的争取到后来的报复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 而对人类的报复,就成了怪物生存的理由。正如怪物自己所说,“要是就只知道饥饱冷暖就好了”。他深知这种痛苦的威力,遂把它当武器,不去直接了结弗氏本人的生命,却一个个杀死弗氏身边最爱的亲人和好友,让其主人也尝到了这种地狱般的滋味。怪物因爱生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所以,当怪物发现弗兰肯斯坦已经悲惨地死去,他的报复获得成功时,也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他自动放弃了生存,自杀前的长篇独白是激情洋溢的,他向沃尔顿坦白说:“我将欢迎烈火所带来的痛苦,因为它会帮我忘记内心的痛苦,我已经比弗兰肯斯坦忍受了更多的痛苦,在烈火熄灭之时,我也会安宁了。”所以说片面地把怪物当做绝对的“邪恶”来处理,实际上就是犯了怪物的同样的错误:如果这个世界不是善意的,那就是恶意的;如果人的心不是美的,那就是丑的。在集人性与非人性的每一个个体中,一旦有了催化他非人性的土壤,便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这也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人性的弱点,尽量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三
早在上个世纪初,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了科学技术发展所存在的潜在的危险。技术上的每次努力都旨在提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但同时也暗藏着反噬自己的种子:核物理学家希望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带来一场能源革命,创造一个人间天堂,谁知其成果却首先制造了广岛和长崎这样的人间地狱。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生活在工业文明时代的现代人,在享受机器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在极大的程度上为机器所奴役,沦为机器的附庸。而今天的克隆技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限制而任其泛滥,很难设想将导致怎样的悲剧! 技术反噬人类的事例,还可以举出许多。根据墨菲法则,凡有可能出错的东西终会出错。我们将之视为一种警告。日益复杂的技术文明常常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结果,这些结果是与人们当初的良好愿望大相径庭的。
当我们欢庆又把自然世界的混乱削减了几分之几时,我们制造的新机器开始脱离我们的控制,获得自身生命,通过“报复效应”让我们尝到屈辱的教训,这不能不使人想起弗兰肯斯坦,那个由发明者创造、最终却毁灭了发明者的怪物。弗兰肯斯坦,一个科学奇才,一个自以为人类无所不能,相信人类可以主宰一切的科学奇才, 因激情疯狂追求科学,到头来却反被科学所累和所害这一具有浓重反讽意味的悲剧故事,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它表达了作者对科技潜在危害的清醒认识。并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如何正确对待科学这一问题。科学是什么?玛丽·雪莱告诉我们,科学及其应用对于人类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为人类造福的工具。但如果这个工具的产物有了自己的意识和主张,有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并试图寻求平等时,我们将会怎么办呢?我们会不会认为他们将成为人类的竞争对手?会不会与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空间和资源呢?会不会我们反过来成为他们的工具呢?这里,作者借弗兰肯斯坦的经历,揭示出了现代人所处的进退两难的境地,并对知识和科技的作用提出了质疑、担心与恐惧。并警示人类对科技这把双刃剑要保持足够的防范意识:一切为达目的——不管是宏大的诸如“全人类的福祉”,还是具体个人的所谓自我实现——无所顾忌、不择手段地追求和使用科技的做法,都是危险的。对于那些早就认同了“知识就是力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人而言,这无疑具有很大的提醒作用:它提醒我们要全面地看待科技的利与弊,不要一味地陶醉于其有利的一面,迷信科技万能的神话。
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是有其两面性的,它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危害了我们一旦被损害就很难再进行修补生存的环境。几乎每一个让人欣喜的科学进步,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忧虑。而科技是否会危害人类取决于人类对它的态度: 人类若固守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就必然会排斥它,否定它,就会有小说中所描述的结果;若能把它当做朋友,尊重它的感受和需要,就会进入两种智能系统共生共荣、快速进化的新阶段。这就是《弗兰肯斯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克隆时代不可忽视的问题。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张枫,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河北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与语言教学研究;郑霁鹏,河北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SHELLEY Mary. 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M]. NewYork: PenguinBooks, 1994.
[2] 本文中《弗兰肯斯坦》的引文参考直接出自丁超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以下小说引文页码均随文直接标注.
[3]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4] 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 陈嘉.英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0.
[6]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ritish Romanticism, ed. Stuart Curr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7] Jon Turny,Frankenstein’s Footstep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8] Diane Johnson“Introduction”, Frankenstein,Bantam Books, 1991,p.x.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