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试论五代西蜀词的道教因素

作者:刘 斌




  本文认为,与否定现世生活、寄希望于幸福和永恒的彼岸世界的佛教相比,道教注重今生今世的幸福,具有乐生恶死的特征。从《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到《抱朴子》《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等,始终贯穿着乐生恶死的思想传统。 “登虚蹑景,云奔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③“夫得仙者,或昇太清,或翔紫霄,或造玄洲,或栖板桐,听钧天之乐,享九芝之馔,出携松羡於倒景之表,入宴常阳於瑶房之中”④。 “驰于外方,休乎宇内,烛十日 而使风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⑤可见,长生成仙是人们享乐欲望的虚幻延续;仙界是对现实世界的虚幻补偿。虽然修道过程需要人们暂时抛却世俗享乐,做到存神守一;但长生成仙后最终得到的却是永久的享乐满足,而这正是道教的终极理想。
  可见,西蜀词与道教世俗享乐本质相通,加之道教从阴阳相和的理论出发,“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⑥ 对两性关系持肯定态度,与儒家“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使得道教与西蜀词极易融合:道教的仙话故事、女仙女冠、语汇意象大量进入文人的创作,成为文人欲望的寄托;同时,借用道教的人物、术语、故事来描写世俗享乐生活,淡化了其中的狎昵轻艳成分,还使得原本格调不高的情欲在很大程度上雅化,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仙道风韵。
  再次,五代西蜀词中的道教因素,还与巴蜀的地域文化有关。首先,巴蜀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道教兴起于巴蜀之地,传播于汉沔之滨,大量吸收了古代蜀文化,相当一部分神话故事即发源于巴蜀大地。自从东汉张道陵在巴蜀创建天师道之后,巴蜀始终都是历代王朝的道教繁盛之地。道教宫观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巴山蜀水之间,道教真人层出不穷,丹卷道经卷帙浩繁。其次,五代西蜀道教存在着一定的娱乐倾向。 “(王衍)还宴怡神亭,嫔妃妾妓皆衣道服、莲花冠,髽髻为乐。”⑦甚至前蜀宫殿名目也与道教有关:“五月,宣华苑成,延袤十里。有重光、太清、延昌、会真之殿,清和、迎仙之宫,降真、蓬莱、丹霞之亭。”⑧可看出道教在当时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已经不是庄严肃穆的宗教,而是娱乐的一种方式。
  
  三、道教对西蜀词艺术特质影响
  
  关于道教对西蜀词艺术特质影响,首先必须认定,西蜀词的创作主体不是道士,而是文人;创作目的也不是宗教宣传,而是提供唱本。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像魏晋、隋唐的游仙诗、步虚词那样连篇累牍充斥着道教的教义教理,道教意象密集,宗教气氛浓厚。也就是说,就它的本质而言,是非宗教的。然而它产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和道教本质的相通,使得它不自觉地受到了道教的浸染。道教赋予它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须从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方面是情词一类,包括偏重艳情的一类女冠词,适应了西蜀词的传统基调,对西蜀词的绮艳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给词注入了一种异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原本低俗的欲望雅化,为情感生活增添了几分热烈浪漫、虚无缥缈的神仙情调。
  另一方面是偏重道情的女冠词与歌咏渔翁的词。从题材来看,一反西蜀词司空见惯的闺妇的惆怅孤寂,怨女的离愁别恨,歌妓的笑颦举止,而代之以女冠的虔心修持,渔翁的寄情山水;从词境来看,描绘的也不是绣户绮窗、玉楼画堂、舞裙玉钗、画罗锦衾、皓腕香腮一类铺金缀绣、绮丽浓艳的意境,而是分别转向了庄严肃穆、清丽明快的风格,在浓浓的脂粉香气的夹缝中透出一丝超凡脱俗的韵味,给人以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之感。总之,这类词虽然数量不多,不占主流地位,却扩展了内容,开拓了词境,与西蜀词中边塞风光、风土人情、咏史怀古、羁旅行役的词一起平衡着西蜀词总体上的绮艳走向,堪称别调。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刘 斌(1986-),男,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方向本科生。
  
  ① 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现代出版社 33页。
  ② 《蜀眑杌校笺》第四卷, 巴蜀书社,第375页。
  ③ 《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三, 中华书局,第52页。
  ④ 《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十, 中华书局,第189页。
  ⑤ 《淮南子集集释》卷二, 中华书局,第129页。
  ⑥ 《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 ,中华书局,第221页。
  ⑦ 《蜀眑杌校笺》第二卷,巴蜀书社,第197页。
  ⑧ 《蜀眑杌校笺》第二卷,巴蜀书社,第168页。
  
  参考文献:
  [1] 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 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道教史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 王 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4] 王 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5] 何 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6]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陈廷敬等:《钦定词谱》,中国书店,1983版。
  [8] 王文才、王炎:《蜀眑杌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