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从张承志的草原小说看当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坚守

作者:李 华 施新佳




  张承志的作品具有很大的抒情性和音乐性,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多篇草原小说都成功地运用和借鉴了优美的草原民歌。这些草原民歌或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或寄托了作者悠远复杂的思想情绪,从而使小说有一种可以深入人心灵深处,抚摩人灵魂的魔力。小说《黑骏马》,就以一首苍凉古朴的草原民歌《刚嘎•哈拉》贯穿,使全篇充溢着悠远缠绵,荡气回肠的音乐美。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大段直抒胸臆的段落,如下面这一段:
  
  我悄悄地亲吻着这苦涩的草地,亲吻着这片留下了我和索米娅的斑斑足迹和炽热爱情,这出现过我永志不忘的美丽红霞和伸展着我的亲人们生路的大草原。我悄悄地哭了。青绿的草茎和嫩叶上,沾挂着我饱含丰富的、告别昔日的泪珠。我想把已成过去的一切都倾洒于此,然后怀着一颗更丰富、更湿润的心去迎接明天,就像古歌中那个骑着黑骏马的牧人一样。
  
  读了这样的文字,哪个读者不会为之心灵震颤?类似这样的句子充斥在张承志的作品中,使他的行文始终饱含着浓重的激情。此外,张承志的小说为了达到浓郁的主观抒情效果,有时也改变叙述视角,让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拟叙述,甚至是作品中已经死去的人物。如他的小说《静时》就取一个死去的女知青的主观视角,使作品充溢着一股情感的激流。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浪漫主义小说在主观抒情时,较之以往,具有更多的理性克制精神。轰轰烈烈的知青运动、上山下乡,使广大知青以为祖国献身的狂热走向了最贫瘠的地方,但纯洁的乌托邦之梦很快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因此,在他们表现自我的作品时,充满了更多的人生思考和自我体验,充满了更多的理性反思精神。张承志的作品《老桥》就表现了这种意识:“文革”期间,四个知识青年逃到了山里,伴随着山里朴拙的老桥,他们度过了一段青春昂扬,理想崇高的日子,并约定十年后再回这里聚会。十年后,其中三个人的价值观却发生了很大的偏离,产生了复杂矛盾的心态。正如张承志所说的,“尽管它是老的,坍塌了一块桥板,散乱着几堆兽粪。它毕竟是桥,是联系着山和水、过去和未来的桥。它是我们重新开始热烈追求的起点”[11]。这种心态使当代一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显得更为深沉,凝重。
  
  四、 讴歌理想,追求新的精神高度
  
  浪漫主义作家要求否定和改造现实,不断追求新的精神高度,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一般是朦胧的,是让人全力以赴地追逐与歌颂的美的象征。
  张承志从一九七八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到近来的创作,小说的浪漫主义基调越来越高。他的小说虽然也描写了严峻的生活画面和艰辛的生产劳动,但他始终对处在困难生活中的人们具有的难能可贵的生活热情和探索精神进行了直接、间接的讴歌,他的小说始终贯穿着那种百折不回的男子汉式的激情和九死不悔的对理想的执著。
  《北方的河》就是他不甘平庸的告白。正如题记中所说的:“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12]作品通过对北方几条河流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硬汉青年的人生探求历程,以及一代青年面对世界奋斗与追求的足迹。“北方的河”成为主人公的奋斗之魂,是他旺盛生命力量的源泉。
  张承志的浪漫主义追求,表现在他笔下理想人格的塑造上。他笔下的男主人公大多是时代前进“大写的人”,他们健康刚劲,充满理想,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他们在对生活的抗争上毫不妥协,在追求人生的最佳位置上勇敢坚毅。此外,张承志还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塑造那类执著追求人生真谛,精神不断升华的人物。他的小说《绿夜》也是一篇以对理想不懈追求为内容的佳作。故事的主人公“他”八年前曾到内蒙草原插队生活六年,与这里的草原、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认识了可爱的妹妹小奥云娜。返城以后,城市生活的孤独与隔膜,使他愈发怀念自由宽广的大草原,纯真质朴的蒙古人民和被他称为“欢快的小河”的小奥云娜。但他的回归之日就是美好记忆的破灭之时。“他”失望了,却因此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新的精神高度。他悟道:“人就应当这样。哪怕一次次失望。因为生活中确有真正值得记忆和怀念的东西。”[13]也开始更深刻地意识到,人们不应该执拗地醒着去寻找逝去的梦,而应当让那种过于纯洁的梦永远萦绕心头,抓住生活中那瞬间的美。张承志就是通过塑造一个个勇于追求新的精神高度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他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但当代表现理想的浪漫主义小说,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由于当代浪漫主义小说作家,大多经历了“文革”时期狂热的政治理想信仰的失落,使这一时期表达理想的浪漫主义小说也显示出更多的历史重负。
  张承志的创作起步于草原题材,他最具有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作品也主要表现在他的草原系列小说中,他“从草原和黄土地生活中汲取激情,对青春岁月保留着铭心刻骨的记忆,永不疲倦地寻找着精神家园,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无限的理想主义。他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形式,都相当典型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14]。有论者曾这样评价道:“张承志把《黑骏马》《北方的河》献给读者,意味着浪漫文学的成熟宣言。”[15]在草原题材之后,张承志还陆续创作了一批作品,如《黄泥小屋》《九座宫殿》《黑山羊谣》《错开的花》以及《金牧场》和《心灵史》等,作品中浪漫主义的文学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地和宗教结合在了一起,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宗教浪漫的倾向。
  其实,作为文学艺术最基本的精神取向,文学创作的一种根本方法,浪漫主义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这不仅是因为,浪漫主义文学在深入人的灵魂世界,抚慰人的心灵方面,有着现实主义不可取代的地位,也是因为它是人类表达自由和理想的一种最为高贵的精神承诺。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李 华,文学硕士,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施新佳,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①⑧⑨[14] 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298页,第287页,第286页,第298页。
  ② 张承志:《语言憧憬》,《荒芜英雄路》[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
  ③④⑤⑥⑦⑩[13] 张 鑫:《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库:张承志代表作》[M],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第107页、第184页、第242页、第139页、第243页、第108页。
  [11] 张承志:《我的桥》,《中华散文珍藏本:张承志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23页。
  [12] 张承志:《北方的河》[M],作家出版社, 2000年版,第1页。
  [15] 张法:《远与近,奇与正》[J],《批评家》1986(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