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网络文学的现状与出路

作者:袁平夫




  更具有网络特点的网络文学是接龙小说。一九九七年四月,加拿大在互联网络上举办了一个“全国小说”的写作活动,代表加拿大全国十二个省区的十二位知名作家在十二个小时内完成了一篇集体创作的小说。小说的主题是“跨国故事”(Cross Country Story)。但小说内容情节和结构的不连贯,使这一故事的写作不像是完成一篇小说,更像是一场文字游戏。另一次接龙小说的尝试有更多的参与者。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与另外四十四名作家一起在网上合作完成了题为“故事由谋杀开始”的小说,这次网络小说写作活动由著名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公司主持。整个作品被完成后,虽然厄普代克认为这部作品“写得相当好”,但作品中充满着大量的对厄普代克文风的拙劣模仿。厄普代克本人表示,他对再次进行网上文学实验创作不感兴趣。
  接龙小说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特点,使文学创作变成了一项集体参与的文学活动,就像中国古代几个文人一起喝酒时行酒令、作顶真诗,不同的是喝酒变成了上网。一九九九年一月开始,新浪网与《中华工商时报》联合举办为期一年的接力小说活动。小说题目为《网上跑过斑点狗》,第一章由青年作家邱华栋、李冯、李大卫写作,其余由网民和读者共同续写,计划最终完成一篇六万字左右的中篇小说。小说试图反映互联网给人类的生活、工作、爱情带来的冲突与影响,揭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然而这篇小说后来因网民和读者反应不积极等原因而夭折了。
  网络文学是其他网络艺术的基础,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网络戏剧等几乎都离不开“网络文学”。目前网络上不仅新开设了许多网络文学站点,而且最有影响的国内网站如“新浪”“网易”“搜狐”等,都专门开辟了“网络文学”频道,建立了网络文学代表作品的链接,并且提供了专门空间供网民评点网络文学作家及作品。一些专门的文学网站如“榕树下”“新语丝”“花招”“橄榄树”“白鹿书院”“黄金书屋”“中文网络文学精粹”“碧海银沙”“莽昆仑”等,对汉语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痞子蔡、邢育森、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吴过等已经成为许多网民熟悉的网络文学作家。《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智圣东方朔》《告别薇安》《悟空传》《天堂向左,深圳往右》等网络小说成为畅销书;“网易”和“榕树下”网站分别举办了网络文学评奖,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
  
  网络文学的特点与出路
  
  网络文学是数字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产物,它融合了数字处理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学科知识,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杂交”的态势。广义的网络文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在电脑屏幕上看文学作品与在书上读文学作品差异甚少。但狭义的网络文学所带来的冲击是剧烈的。当计算机被作家当作创作工具的时候,它带给作家的仅仅是效率和便利。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则颠覆了传统艺术,网络成了作品传播、展现的主要平台;举手之便的数码复制使原本与摹本的界限消失。传统的艺术体制与艺术成规发生着变化,人们的艺术理念也将随之变化。
  网络文学的特点,从创作过程来看,表现出自发性、随意性和多样性特点。作品的创造主体由昔日身居斗室的作家变成了能操作键盘与鼠标的广大网民,文学创造的队伍比过去有了惊人扩大,精神生产的集团化、大众化与通俗化成为可能。从接受过程来看,表现出参与性、互动性与再创造性的特点。文学欣赏者或批评者不再是受“第一文本”束缚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积极参与、恣心漫游的网络用户,任何网民都可以将自己对作品的评论张贴上去,评论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一句话、一个词。广大读者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从前无处发表的“高论”可以随意挥洒,网民的广泛参与和互动,使“第一文本”的再度创造真正成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学真正是由原创者与欣赏者共同完成创作的。从创造内容来看,表现出即时性、丰富性特点。近年来网络文学的表现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抒写城市人精神空虚、心灵扭曲、情感纠结和内在主观感受的作品居多,这自然与这个纷纭变幻的现实世界息息相关。
  网络文学犹如文学院落中迟开的花朵,因无呵护看管,它时而势头强劲,时而委靡不振,目前尚处于自发随意和无序的生长过程中,许多作品还相当幼稚,艺术水准不高,还难以与传统的纸质文学全面抗衡。但不少网络文学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会成为文学流通的最重要的方式,网络文学需要实力派作家领衔指导,需要文学理论家们呵护培养。只要网络工作者和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只要广大网络文学作者不断提高创作水平,网络文学定会绽放艳丽的花朵。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袁平夫,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见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2] 见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