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祈求和平之春的玉帛
作者:温长青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的国家。儒佛道三教历经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磨合,至宋代,三教成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奇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社会活动家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这一论断似乎得到了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特别是九•一一之后世界范围内反恐战争的印证,但中国儒佛道三教和平共处的历史真实,却不仅是对“文明冲突论”的一种反驳,而且不失为未来世界各种文化可以和平相处的有力论据。
在《正月》里作者似乎在试图从文化的,特别是宗教文化的角度,描绘一种世界和平与大同的远景。
在《正月》中,王群首先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从时间上捕捉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是千年不遇的底层民众内在小农思维方式与商业思维方式发生激烈冲突,并不可逆转地走向全新蜕变的时期,如在《正月》中,有围观或挑选小摊上金银首饰,有爱美之心而又不敢表露的二八女郎;有羞羞答答试穿新衣服和高跟鞋的少女;有躲开众人眼眸呢喃着的青年男女;有不期而遇满脸尴尬的老情人;有追求自由恋爱却因社会嫌贫爱富积习无缘“眷属”的遗憾者……
最为可贵的是,作者以一个伯乐的眼光选中了大伾山这块能够成就画界黄钟大吕的“毛胚”。位居中原浚县的大伾山古庙会集多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身,是西方人眼中扑朔迷离的东方文明的缩影。历史上,宗教文化是庙会的主题,大伾山和毗连的浮丘山,是儒教、佛教、道教和谐共处的一个大展台。在《正月》中,人们看到了各种性质文化的和谐:这里有背着老娘、怀抱幼孙赶庙会的儒家弟子,有虔诚进香跪拜的释家弟子,有以修身养性为“第一义”的道士,有受到热情款待的“上帝”的“选民”,有大和民族“太阳神”的“遣唐使”,说不定还有真主派来的使者;这里有在庄严慈悲的大佛面前肃穆的烧香者、求福还愿者,也有以娱乐为目的的叠人高跷、狮子滚绣球、连台的朝代戏;这里是东方宗教圣地,却醒目地可以看到大卫的雕像;这里处处是农民自家的手工产品,却又处处是商品……实际上,作者是在用自己的匠心刻画未来世界各种文化之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一位艺术家曾说过:“一个好的艺术家就像是一支军队的指挥官,能指挥几个人的,是一个班长;能指挥十几个人的,是一个排长;能指挥千军万马的,他是一个拿破仑式的统帅。”就王群在《正月》中所表现出来的一流画技——他刻画了两万多个相貌各异、情态万千的鲜活个体,他对画面透视、色彩及纵横深度有着游刃有余的把握而言,就画卷所表现出来的对时代的实录精神而言,以及就画家对当代中国发展、世界和平的诠释而言,他的画笔不愧是一支当代中国画坛、乃至世界画坛统帅式的指挥棒。
《正月》是一篇尺幅千里的世纪更替史诗,作者用民俗画法把盛行于中原民间庙会的史实进行了笔录重塑。《正月》里的节气时值中国早春,《正月》是呼唤中华振兴的激情《正月》,实际也是在寓意世界各民族迎接新年、新春、新纪元的伊始。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温长青,河南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教学和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