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冯沅君《卷葹》中的双重矛盾
作者:李国英
显然,冯沅君试图把母爱当做一种神圣的感情,从旧道德中剥离出来,使之纯粹化。作品主人公所要歌颂的母爱就是这种被纯粹化了的、包含着自己理想的母爱,而实际上这种纯粹的母爱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其实,作者在《卷葹》中并没有真正写出母爱的具体表现,所表现的也不过是传统意义上的母爱亲情,更多的是主人公对母爱的笼统感觉和从一般情理上的解说,其中明显包含着作者赋予的理想色彩,显然难以使母爱自身散发出耀眼的光辉,自然也使得作品让母爱在与情爱的冲突中带有说教的成分,显得有点生硬,也缺乏力量。再者,作者对母爱的质疑乃至批判是有限的,她虽朦胧意识到母爱中包含着不纯洁的因素,但并没有清醒认识到母爱与传统专制的密切联系,无力审视母亲逼婚立场中显而易见的专制实质,把母亲的爱与母亲的封建立场混为一谈,更没有将代表传统专制的母爱和代表个体生命自由的自我的不同道德立场置于新旧对立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善恶对照,从而在对母爱的歌颂中回避对旧道德的直接批判。
冯沅君《卷葹》所呈现出的复杂矛盾,反映出社会环境和现实的局限对作者造成的直接影响,也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局限,这在当时具有较广泛的普遍性。从一般意义上讲,情爱和母爱并不矛盾,但在“五四”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母亲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母亲的意志往往代表着顽固的封建势力,母亲甚至以封建传统的卫道者身份出现,母亲的爱更多地表现在要儿女接受旧礼教的规范上,在对待儿女的婚姻上,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无视他们的挚爱真情;而青年人追求的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他们的男女之爱就是要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触动封建家长的专制、权威,这样,母亲的爱和情人的爱必然会形成矛盾冲突。在冯沅君的笔下,正是把这两种爱的矛盾冲突作为主人公的重要感情冲突来表现的。再者,爱情和婚姻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部分,而作者使她作品的主人公把它当作伟大的事业去追求,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局限。当然,这也是一种时代的局限,“五四”狂飙运动所张扬的就是人性,当时觉醒的青年尤其是青年女性,便很容易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把爱情当做最神圣的东西,甚至它当做伟大的事业去追求,以此勇敢地与封建传统展开决战。当时,处在“五四”这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新思想唤醒了“五四”知识青年现代自我意识的觉醒,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迫切要求的“人的权利”,他们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挣扎着冲杀出来,勇敢地追求自由的爱情婚姻。但是,封建的精神统治力量仍十分强大,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有形、无形的巨大压力,又必然会在他们心灵上投射下阴影。冯沅君与同时代的觉醒青年一样,还较单纯、幼稚,由于现实的残酷和自身思想的局限,无法认清当时的形势和社会的本质,在歌颂的母爱、追求的情爱中都赋予了自己理想的色彩,但这些一接触现实都会显得十分脆弱。在思想上,作者一方面主动接受新思想,高扬“个性主义”大旗,积极探索新的人生之路,另一方面又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内心难以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制约,造成灵魂的彷徨和行动的迟疑。她通过作品反映了当时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女性在拼命追求抗争的同时,也诅咒生,赞美死,长期彷徨于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之间,在追求人生幸福的道路上,留下了艰难跋涉的足迹,这都真实地反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五四”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既大胆热烈又迷惘的思想精神面貌。
总之,冯沅君在《卷葹》中展示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矛盾,真实地再现了“五四”时期的青年尤其是青年女性在新旧思想作用下的觉醒与苦闷、追求与迷惘、激愤与忧伤的心理,反映出作者的个人体验、内心苦闷,也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尽管这些小说在创作思想和题材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冯沅君在中国新文学史,特别是新女性文学史上占有开先河的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李国英(1964-),河南郏县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①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② 贺萍.困惑与寻求:知识女性的精神探索.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1999.8。
③⑥ 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④ 黑格尔.美学(第2卷). 商务印书馆.1979。
⑤ 张衍芸.冯沅君《卷葹》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1997.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