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雷电的巨响 人民的心声

作者:郜成有




  关键词:雷电巨响 人民心声 冲破黑暗 迎来光明
  摘 要:具有现实意义的著名散文《雷雨前》,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把我们带到作者精心构造的艺术境界,给人以艺术熏陶,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中外文学名著中,“雷雨”这种自然现象可以说是文学家们比较喜爱描写的一个题材;而且,他们在描写这种自然现象时,又比较喜爱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寄托着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例如,俄国的戏剧家尼•奥斯特罗夫斯基和中国的现代剧作家曹禺,曾以“雷雨”为题名,分别写了《大雷雨》和《雷雨》的不朽名著;高尔基的《海燕》和郭沫若的《屈原》中的《雷电颂》,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更为直接地歌颂了雷、电、雨的摧枯拉朽的伟大的威力;在散文领域里,茅盾的《雷雨前》又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战斗特色,纵情歌唱了巨人雷电冲破一切阻挡的巨大毅力,喊出了“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的革命人民的心声!
  《雷雨前》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一九三四年下半年,最初发表于同年九月出版的《漫画生活》月刊第一号上。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融时代背景于景物描写之中,用大雷雨之前的景象描写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自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的十年,是国共对峙的十年,也是白色恐怖的十年,当时的情态,恰如雷雨前的闷热与乌云密布。他把在蒋介石反动派统治下的一九三四年的中国,比作为雷雨前的最黑暗的时代,是“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天加倍黑”,即象征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的“灰色的幔”是“加倍厚”,人民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生活,憋闷得透不过气来。不仅如此,在人民的社会生活里,还有那些象征着官僚、特务、打手、御用文人、帮闲人等等的“苍蝇”、“蚊子”、“蝉儿”纠缠着:那“戴红顶子像个大员模样的金苍蝇刚从粪坑里吃饱了来”,“嗡嗡嗡的,绕住你”,“给你传染病”;那“像老和尚念经,或者老秀才读古文”似的,“哼哼哼的”蚊子,却不只是要传染疾病,还“老实要喝你的血”!那“蝉儿却在那里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散布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在这个世界里,政治气压是那么低,反革命大合唱却又是如此甚嚣尘上。但是,茅盾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他又深刻地指出,这是黎明前的黑暗的时代,那象征着革命力量的“巨人的刀光”已在“灰色的幔”的外面,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终于“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在革命的狂飙的威慑下,“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而且,革命的风暴、雷雨,在人民的心中点燃了希望,引起了共鸣,人民希望那雷鸣、电闪、暴风、骤雨,来得“再急些!”“再响些!”冲洗一切污泥浊水,扫荡一切害人虫,创造出一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来!茅盾通过对雷雨前的密云、雷电和苍蝇、蚊子、蝉儿等昆虫的描写,刻画出革命人民在当时的感受和期望,以及巨人的刀光的革命威力,强烈地抒发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末日已经来到,革命风暴即将兴起的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
  最紧密地联系当时的现实生活,善于攫取社会政治斗争生活中的重大题材,用生动而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艺术地描写生活,高瞻远瞩地展望生活,这是茅盾文学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色。《雷雨前》这篇散文同样具有这种战斗的格调。如果我们联系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暴行,那么,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雷雨前》所描写、反映的主要内容有着十分鲜明的针对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一九三四年前后,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是一个最黑暗的时期,茅盾曾十分确切地把它称为“子夜”时期。一九三三年十月,国民党反动派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在国统区,蒋介石指挥的文化“围剿”则日益变本加厉,正如鲁迅所揭露的那样:他们“一面禁止书报,封闭书店,颁布恶出版法,通缉著作家,一面用最末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①。例如,一九三三年十一月起,他们唆使特务、打手连日捣毁进步的文化艺术团体;一九三四年二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又明令查禁一百四十九种文艺书籍,其中包括鲁迅、茅盾等革命作家的绝大部分著作;一九三四年六月,国民党公布“图书杂志审查办法”,禁锢进步文化。与此同时,国民党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所谓“新生活运动”,一九三四年二月,蒋介石亲自在南昌讲“新生活运动要义”,妄图利用“礼义廉耻”等孔孟之道,欺骗人民,巩固反动统治。蒋介石对内积极推行反共反人民的路线,对外则执行卖国求荣的政策。一九三四年日寇鲸吞东北三省后,进一步侵占华北。三月,溥仪在东北称伪“满洲帝国”皇帝。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七月,蒋介石在庐山讲演,发表抗日三月必亡论。我们从这些史料看,当时的中国大地确如《雷雨前》一文中所形容的:“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这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而在“幔”下面,是苍蝇嗡嗡嗡,蚊子哼哼哼,蝉儿唱高调。这真是一个“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的时代。
  但是,那灰色的幔虽然张得“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然而,“幔外边有的是风”,不仅有“风”,还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而且,“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了,“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这是革命人民的吼声!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吼声!一九三四年四月十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并吞中国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建立全民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同年七月十五日,中国工农红军发表《北上抗日宣言》。象征“巨人”的中国共产党的正义主张,获得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热烈响应。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力量,屹立在祖国大地上。这些铁的事实,彻底宣告了蒋介石反革命“围剿”的破产,“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雷雨前”的黑暗的时代即将消逝,大雷雨将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当然,我们不厌其详地列举上述史料,目的只是为了联系当时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进一步加深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决不是为了削足适履,暗示文章中所写的某事物实指生活中的某一件事。因为《雷雨前》是件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写成的艺术品,它的“功效原来在借部分以暗示全体”②,它既来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更有普遍性。所以,机械地去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某一史料与文章里某一形象等同起来,不仅违背作家的艺术创作规律,也有损于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
  《雷雨前》所运用的象征的表现手法,是十分明显的。茅盾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是为适应当时阶级斗争形势的需要,也是为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的。
  在国民党反动派“文网”密布的时代,茅盾不可能直抒己见,但也决不甘沉默;于是,在“特殊的时代常常会产生特殊的文体”③。作家也常常运用特殊的表现方法,钻过“文网”的检查与删改,表达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思想情感。这就是茅盾在《雷雨前》一文中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的时代和社会原因。
  但是,怎样才能通过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呢?这是茅盾在写这类文章时,冥思苦索的一个问题。作者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茅盾散文集•自序》中曾说过:“而这‘做’字就很难。太尖锐,当然通不过;太含浑,就未免胡聊;太严肃,就要流于呆板;而太幽默呢,又恐怕读者以为当真是一桩笑话。”确实,这种“带着枷锁的跳舞”是难跳的,这类寓意深刻,既不尖锐又不含浑的文章是难做的。然而,茅盾在《雷雨前》里,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政治,完美而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这就更充分显示出茅盾的艺术创造才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