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从文学和人类学角度探析《红楼梦》中的仪式

作者:刘海丽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 《红楼梦》 仪式
  摘 要:仪式理论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对于揭密文学之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通过总结《红楼梦》中的五种仪式即通过仪式、超自然能力仪式、丧葬仪式、替罪羊仪式、祭祀仪式,并分析其内在依据,将仪式理论与文学叙事结合起来,以探讨《红楼梦》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原来集中于宗教和神话领域的仪式理论,经常地被应用于文学批评叙事之中。与传统的仪式——神话学派相比,文学人类学的仪式理论范畴更加宽泛,他们除了继承人类学家弗雷泽的原则,即把他们的仪式研究始终与古代神话传说相联系之外,还把仪式放到文学领域中去寻找其内部的依据,寻找作者将主人公的命运、文学主题与诸多仪式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意义。
  郭于华在其主编的《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的导论中,曾经对“仪式"做过一个比较宽泛的概括:“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特殊场合情境下庄严神圣的典礼,也可以是世俗功利性的礼仪、做法。或者亦可将其理解为被传统所规约的一套约定俗成的生存技术或由国家意识形态所运用的一套权利技术"①。本文也将在这一宽泛的理解上运用仪式这一概念,来观照煌煌巨作《红楼梦》,从中寻找跟仪式有关的文学叙事。
  
  一、通过仪式
  
  人类学有一项重要的成果,那就是对通过仪式的研究。人类学家根纳普在其著作《通过仪式》中指出:任何社会里的个人生活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序列,而人生要经过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就要相应地举行“通过仪式"。通过仪式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分离阶段(separation),二是过渡阶段(transition),三是聚合阶段(reintegration)。分离仪式是象征与过去状态的分离的仪式;过渡仪式显示的是一种既不在原有状态也不在新状态的过渡的无限定状态;聚合仪式象征经过分离仪式和过渡仪式的个人进入新状态,从而实现人生角色的转换。②“通过仪式"是一个生命阶段进入另一生命阶段的“分水岭",人只有顺利完成“通过仪式",才能顺利进入另一生命阶段,使生命得到连续性的成长。
  通过仪式曾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成为人类深层的无意识的积淀,它在后世的许多文学中打下了深深的记忆烙印。翻开《红楼梦》③,迎面而来的是“一僧一道" 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带走补天石,幻形入世,这是第一阶段。这块补天石来到人间,变成宝玉出生时嘴里所含的那块通灵宝玉④在红尘中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最终又回到原处,记录下了这一段“悲金悼玉”的故事。这块具有神性的“补天石”,通过女娲遗弃——来到人间——回归青埂峰这一历程,完成了“石头记”的使命,恰恰迎合了人类学中的“通过”仪式。在这个“通过”仪式完成之后,石头的“生命”才算圆满。此外还有林黛玉的“还泪”故事,撇去报恩不说,绛珠仙草经历受恩雨露——人间还泪——魂归太虚幻境三个阶段也是一个“通过”仪式的范例。
  
  二、超自然能力仪式
  
  在万物有灵观和神灵崇拜产生的初期,出现了诸多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神秘仪式。其中就包含咒语。咒语是在巫术与宗教仪式中出现的被认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秘套语,以命令、驱使鬼神为主。随着神灵崇拜越来越盛行,人在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越来越多地求助于神灵,从无法解释的超自然能力中吸取可以依附的力量。《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写道,赵姨娘用银子贿赂马道婆,使其对王熙凤和贾宝玉施加咒语,从而导致两人变得疯癫着魔。一时闹得荣国府黯然变色,众人有说“请端公送祟”、“请巫婆跳神”,也有“送符水”荐“僧道”的。马道婆的咒语和众人所说的种种方法,撇去封建迷信成分不说,都是民间流传的诸多超自然能力的仪式。
  从企图致福于人还是降祸于人来看,咒语可分为善意的祝词与恶意的诅咒。马道婆的行为显然属于后者。咒语施加到目标人物身上,具有操纵其心智、迷乱其行为的特征,由此引起众人的恐慌和对超自然能力的畏惧心理。作为在贾府中毫无地位的赵姨娘,为了解除心中对得势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嫉妒与憎恨,选择了诅咒迫害这一神秘的仪式。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她显然达到了个人的目的。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提到,“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之后,贾母“因觉懒懒的”,王熙凤之女也着了凉发热,刘姥姥出主意去看看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了”,意即可能冲撞了某个神灵。凤姐着平儿拿出《玉匣记》一查才知,是前一日在园子里冲撞了花神。于是拿纸钱为一老一小送了“祟”,方才安稳下来。在这段描述中,《玉匣记》是一本祟书,“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鬼神,冲撞了“祟”,就会有灾祸。所以中国民间常有用纸钱、红绳或圆镜,为孩子、老人“叫魂”之说。
  按照彭兆荣先生对仪式类型的划分,马道婆的咒语和众人口中的诸多仪式,以及凤姐的送花神,都可以称之为“祈求性交流”:“是为了祈求获得某种神祇、精神、权力或其他圣灵的通融,通过人们的祈求从而希冀获得神灵的庇佑。”⑤
  
  三、丧葬仪式
  
  《红楼梦》是一部名垂青史、卓立千古的不朽名著,也是一部中国风俗、礼制的百科全书。在众多的鉴赏家中,鲁迅先生曾说过:“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先有可卿自经;秦钟夭逝,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遣,随殁。悲凉之雾,遍被华林……"⑥其意乃是说《红楼梦》中描写了许多死亡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楼梦》正是一部悲剧作品,而其悲情的渲染,必与丧葬仪式结下不解之缘。
  (一)繁缛的丧仪: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写黛玉手凉了,目光散了之后,探春紫鹃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这里的“擦洗"正反映了死后沐浴的习俗。第七十二回写贾琏向凤姐借钱,凤姐乘势反讥:“我又不等着衔口垫背,忙了什么。"其中的“衔口"即指饭含。第六十三回写到贾敬死后尤氏派人向在外的贾珍父子和贾琏报丧和贾珍奔丧的生动情景。文中还多处写到大殓?佛教性质的丧仪亦用笔较多。以贾珍为秦可卿所作的“四十九日消灾洗业平安水陆道场"最为隆重。第十四回还提到了秦可卿死后出殡时路祭场面,出殡前还写到“摔盆"习俗。
  在丧葬仪式上,参加葬礼的人要穿戴丧服。古代传统的丧服有五种形式,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合称“五服"。这五种服装质地、形式和做工各不相同。使用何种丧服,取决于同死者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直至当下,民间仍有以是否出了“五服”来形容亲属关系的远近。在第一百一十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诎失人心》中写到贾母死后,“孝棚高起,大门前的牌楼立时竖起,上下人等登时成服"。这里的“成服"即是在大殓之后,亲属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的远近,穿戴不同的丧服。除了丧服,古代丧礼中还有守制、冥器等等内容,在《红楼梦》中多处记述,在此不作详述。
  (二)特殊葬式:相对于秦可卿隆重的丧葬仪式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葬式,比如说有火葬、殉葬等。“火葬"这一特殊葬式,其普遍施行虽与佛教的输入有关,但其流行更有经济上的原因。在小说中,丫头晴雯被逐含恨而死后,王夫人闻言传命:“即刻送往外头焚化了罢。"于是晴雯被立刻入殓,抬到城外化人场去了。晴雯身后的“焚化"厄运,表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卑贱命运,凸显了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小说中亦表现了“殉葬"这一恶俗。由于历代各阶级的反对,殉葬日益衰落,然而史不绝书。在《红楼梦》中,丫头鸳鸯一生忠于贾母。贾母死后,她为了“免受折磨"便上吊随老太太去了。鸳鸯的殉葬,既逃脱了贾赦的魔掌,又博得了“忠主”的美名,只是个中心酸,无人能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