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不写之写

作者:陈心浩




  这种手法非常富有生活情趣,不刻意追求完整,反而能巧妙地反映言说者的思想情感,意味深长。正像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⑤
  《红楼梦》中的叙述极大地考虑到读者的反应,所以有时往往用“也不知”,“未见真切”、“不敢纂创”等词语对作品中的一些情节或材料作空白处理。如第十五回,宝玉撞见了秦钟与小尼智能儿的私情,睡觉时要与秦钟算账。 “却不知宝玉与秦钟如何算账,因未见真切,此系疑案,不敢纂创。”这里的空白也是为了避免风月笔墨。
  
  三、用空白艺术来结撰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是依照逻辑和因果关系呈现的。而故事则是由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情节组合而成。所以省略其中的因或果,欣赏者仍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由因推果,或由果悟因。而传统的长篇小说总能利用它长篇累牍地叙述的优势,苦心经营故事情节的发展,描写它的来龙去脉,交代故事的结局。因此小说总是自我封闭在—个有条不紊的世界里。显然,《红楼梦》则在某种程度上跳出了这个圈圈。
  《红楼梦》中有些情节是有因无果的,如薛蟠是送宝钗进京待选,但后文却无任何这方面的信息,是他们来京的借口?是因为朝廷突然不选了?是她选不上?这种种猜测都因对宝钗的理解不同而各有所异。正如王熙凤特意要讲笑话时,却只讲了—个无头无尾的故事,没有高潮,没有结局,搞得听的人一楞—楞的。《红楼梦》中也有无头无尾的故事,如七十二回中赵姨娘房内的丫环小鹊连夜赶至怡红院,对宝玉说:“我来告诉你一个信儿。方才我们奶奶这般如此在老爷面前说了。你仔细明儿老爷问你话。”小鹊为什么要讨好怡红院?她是怎么听到赵姨娘与贾政的对话的?她这样做了后有没有被赵姨娘发现?无因无缘,来得突兀,去得利索。但小鹊的出现在文本中很和谐,并无拼凑、生硬之嫌。非常“现代”,非常“开放”。小说中甚至有些主要人物的故事也是没有结局的,如大观园中最出色最富灵性的演员龄官,其结局是阙如的。这样大胆地利用空白,可以说是很超前的。
  
  四、由空白转换成非空白的条件
  
  文本中的空白也总是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其存在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在这方面有着比较独到的解释。他们认为空白或“不完形”会使读者“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从而使知觉的兴奋程度大大提高”。而且又进一步论述:“如何通过不完全的形造成更大的形式意味或刺激力,是艺术家创造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真正有感染力的不完全的形,不是看上去模棱两可,而是通过省略某些部分,将另外一些关键的部分突出出来,而且进—步使这些突出部分蕴含着一种向某种完形运动的‘压强’或‘张力’。”⑥莱辛在《拉奥孔》中也指出成功的故事画画家应当挑选全部“动作”里最耐人寻味和想象的那“片刻”,即“包孕最丰富的片刻”,“它包含从前种种,蕴蓄以后种种”。红楼学者曾屡屡感叹《红楼梦》中无一闲笔,虽然不无夸张,但因为这种“包孕最丰富的片刻”在文本中广为分布,极具张力,所以能藉空白艺术使闲笔不闲。
  《红楼梦》也可以说是一部“命运”之作。通篇弥漫着“好事多磨、乐极生悲”的无奈和苍凉。其中的人物无论善恶贵贱都匆匆奔向“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无有”世界。这种“命运”的共通性,使人事之间的可比性极强。而前五回的预叙和文本中不断暗示人物结局所产生的悬念效应为整个故事的发展设置了大致的框架。所有这些都为读者填补空白提供了强大的参照系统。所以几百年来虽然对《红楼梦》的阐释和解读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但总逃不出这种悲哀的意蕴。至于能“解其中味”者,则又寥寥。
  而将空白转换为“非空白”,除了需要技巧上的炉火纯青外,关键在于一个“情”字。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⑦《红楼梦》是部“大致谈情”的小说。情成为—切的核心。“满纸荒唐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更是一大情痴情种。所以空白处皆有情。而后四十回的作者显然没有痛入骨髓的生活感触,因而其感情如风中的烛光,明暗不定。并且续作者从世道经济的角度阐述人物的言行,有意无意对曹雪芹那段啼血的痴情进行消解。所谓“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深沉中含着调侃。因而虽然续作者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空白艺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远不能和原作同日而语。所以后人对于后四十回文字虽褒贬不一,但文章没有灵气似成共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的不知情、寡情。有人甚而讥其行文如老牛拉破车,吱吱呀呀,空白处当然生趣全无。真是“—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陈心浩(1967- ),浙江临海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级博士研究生,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及明清小说研究。
  
  ① 俞平伯辑《脂砚斋红楼梦辑评》[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
  ②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 霍国玲、紫军校勘《脂砚斋全评石头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1月版。
  ④ 蒋文钦、金凡平《红楼梦》回评本[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⑤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
  ⑥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⑦ 华 琳《画论类编·南宗抉秘》[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