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试论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

作者:胡 颖




  陈最良和春香的对话,寓趣于对抗之中,使春香这一人物与观众处于同一层次,增加了观众的亲切感。如《传经学字》中的这段:
  
  ……〔旦〕以后不敢了。〔贴〕今夜不睡,四更时分就请先生上书。(末)太早。(贴)念个五更转吧。(旦)多嘴。
  
  2.男女对话
  花郎和春香的对话,与他们的身份、年龄相符,使剧情增趣不少,同时也拓展了剧情,烘托了气氛,表现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如《春香肃苑》中的这段:
  
  (丑撞上诨介)我是小花郎,配你老花郎,何如?(贴扯丑耳介)大大一个春香姐来到园上,你不迎接,还要调嘴?……(丑)春香姐,你听枝头鸟声儿,啼得好动兴也。(贴)小鸟枝头也弄春,偷闲何须步芳尘。(丑)相逢不乐空归去,园上桃花也笑人。
  
  3.上下级对话
  李全和士兵的对话,以对话的形式说出娘娘的吃酸,使本剧更具喜剧色彩。
  
  (净)孩儿每,这几日掳掠的妇人可有标致的?(卒)有是有,只是娘娘有令,但是妇人都要送他帐下。(净)隐藏一个不得?(卒)小的们不要性命的。(净笑介)原来军士们都怕他哩。正是:“山妻独霸蜘吞象,海贼封王蚓变龙。”
  
  明清之际是明中期文化总结高峰之后的一个“缓坡”,反映在戏曲改编上,注重总结前人的叙事传统。如冯梦龙在《<风流梦>小引》中充分肯定了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安排的人物同梦的情节:“杜柳一段姻缘,全在互梦。”基于这样的认识,冯氏根据《牡丹亭》的情节而创作了《风流梦》。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家不仅重视前人的成功经验,而且还联系创作实际,表达自己有意与前人优秀之作一争高低的主张。⑦
  较之汤本的《牡丹亭》,冯本的《风流梦》在剧情安排上更为合理,在结构衔接上更为妥当,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冯本中更换的曲白、增加的对话都使整部戏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更重要的是,他的改编“以适读适演为绳”,处处从读者的角度来观照文本,使得剧本搬上舞台后,能为大多数观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使《牡丹亭》这一名作广为传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胡 颖(1984- ),江西宜春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5级研究生,从事古代戏剧研究。
  
  ① 参见石韫玉著《吟香堂曲谱·序》,吟香堂刻本,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
  ② 原文是:“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奈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参见沈德符编著《万历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中华书局,1959年版,中册,卷二十五。
  ③ 原文是:“余发愤此道良久, 思有以正时尚之讹, 因搜戏曲中情节可观而不甚奸律者, 稍为窜正。年来积数十种, 将次第行之, 以授知音。”参见魏同贤编著《冯梦龙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双雄记·序》。
  ④ 《曲海扬波》中曾引录:“龙氏序谓: 史氏所作十余种, 率以情节交错、离合变幻为骨, 几成一例。就中《梦磊》最佳,《合纱》次之。”参见任讷著《曲海扬波》,中华书局,1940年聚珍仿宋排印本,卷四。
  ⑤ 周立波.冯梦龙戏曲改编理论初探[J].阴山学刊,1999(1):21-27.
  ⑥ 聂付生.冯梦龙论戏曲情节[J].湖南大学学报,2001(3):55-58.
  ⑦ 孙书磊.论明清之际戏曲叙事的类型化[J].齐鲁学刊,2004(6):84-88.
  
  参考文献:
  [1] 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冯梦龙. 墨憨斋定本传奇·风流梦[A].冯梦龙全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