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徐复观的庄子学研究
作者:郑东珍
三
徐复观以自己的治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疏理时,发现儒道两家发展的思想轨迹,最后都落到了“心”上。儒家是由孔到孟,发展了道德精神主体的“心”,道家是由老到庄,发展了艺术精神主体的“心”。二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样重要,缺一不可,都昭澈于“人类‘尽有生之际’,无可得而磨灭”[16]。虽然老庄比儒家富有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性格,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依然是落到了现实人生上,所以徐复观认为儒道两家的心并不是独立存在,毫无联系的,而有相通之处。一方面儒道两家都需要修养功夫才能实现人格的完成,而其过程是相似的,其结果是一样的。“其工夫的进路,都是由生理作用的消解,而主体始得以呈现,此即所谓‘克己’、‘无我’、‘无己’、‘丧我’,而在主体呈现时,是个人人格的完成,同时即是主体与万有客体的融合。”[17]正因为此,徐复观认为道家与儒家同样是体现群性于个性之中,所以一己的“生的完成”,同时即是万物的“生的完成”。二家的基本动机都是出于忧患意识,只是儒家面对忧患而要求加以救济,道家面对忧患而要求得到解脱。另一方面,儒道两家的心只是一体的两方面,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儒道两家有共同之点,即是皆立足于现实世界之上,皆与现实世界中的人民共其呼吸,并都努力在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道家的‘虚静之心’,与儒家的‘仁义之心’,可以说是心体的两面,皆为人生而所固有,每一个人在现实具体生活中,经常作为自由转换而不自觉。”[18]进而他认为儒家发展了仁义的一面,但孔子也提出“仁者静”的意境,道家发展了“虚静”的一面,但也提出了“大仁”、“大义”,未尝不以天下百姓为心。为此他对庄子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一方面,他好像是超脱于世俗尘滓之上,但同时又无时无刻,不沉浸于众生万物之中,以众生万物的呼吸为个人精神的呼吸;以众生万物之自由为个人的自由……他所欲建构的,和儒家是一样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自由平等的世界。只有在达到此一目的途彻上,他与儒家才有其不同。……他在掊击仁义之上,实显现其仁心于另一形态之中,以与孔孟的真精神相接,这才使其有‘充实而不可又已’的感觉。这是我们古代以仁心为基底的伟大自由主义者的另一思想形态。”[19]显然,徐复观作为当代大儒,最终受到了传统儒家的影响,走上了调和儒道矛盾的旧路,使庄子带有了儒学化的倾向。徐复观在晚年写完《程朱异同》后,在生命即将殆尽前,进一步深化了以上观点,提出了“为己之学”的说法。“为己之学,贯通孔、孟、程、朱、陆、王学脉,老庄对知识与人生态度与儒学异,但其学问方向亦与此相通。”[20]可惜他没有时间进一步阐释了,但他在《病中札记》中的这番话,应该是可以作为其注脚的:“求知是为了了解自己,开辟自己,建立自己,是为为己之学。求知必然是向外向客观求,此历程与希腊学统同,但因为己而自然作向自身生命生活上的回转,合内外之道,合主客为一(以天下为一家,万物为一人),贯通知识与道德为一,此乃吾国学统所独,应由此以检别学统中之真伪虚实,开辟无限途轨,并贯通与文学艺术。”[21]这番话应是徐先生一生治学的感悟,是其忧国忧民的人格的体现,是其治学方法的总结,也是其打通儒道两家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总结。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郑东珍(1969- ),韩国釜山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04级博士生。
①[18] 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书出版社,2004版,第6页,第10页。
②③⑥⑦⑧⑨⑩[11][19]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版,第318页,第318页-第319页,第322页-第323页,第287页-第288页,第322页,第341页,第346页,第356页,第367页-第368页。
④⑤ 钱穆:《庄老通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版,第22页,第3页。
[12][13][14][16][17]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版,第34页,第38页,第42页,第79页,第79页。
[15] 徐复观:《中国艺术杂谈》,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版,第154页。
[20]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序编》(自序),上海书店书出版社,2004版,第3页。
[21] 徐复观:《中国人的生命精神》(胡晓明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版,第32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