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从卑微走向高蹈

作者:邓 建




  
  三、“一身随远岫,孤棹任轻波”——走向高蹈与逍遥
  
  中国古代士林隐逸之风盛行,隐居方式则有隐于山林、隐于庙堂、隐于市井三类。唐代以降,庙堂之隐渐多,是为吏隐,盛唐大诗人王维就是吏隐的典型,其《暮春太师左右丞相诸公于韦氏逍遥谷宴集序》说:“不废大伦,存乎小隐,迹崆峒而身拖朱绂,朝承明而暮宿青霭,故可尚也。”⑨既居官食禄,又混迹崆峒、夜宿青霭,是谓吏隐两全。大历之世,大乱初平,人心甫定,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是一个刚刚从噩梦中醒来又陷落于虚空之中,令人彷徨无依、忧嗟感伤的时代,士人纷纷走向遁世高蹈之途,吏隐之风大畅。而在诗中明确高扬吏隐旗帜的,则只有韩翃和崔峒。韩翃《寄武陵李少府》云:“小县春山口,公孙吏隐时。”崔峒《送陆明府之盱眙》说得更为明白直露:“政成堪吏隐,免负府公恩。”
  由于个人质性与官场规约无法契合,崔峒由不适而动摇,历经种种不情愿、不得已而勉为其难的焦虑痛楚后,最终走向高蹈放达、逍遥自适的境界。其《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写道:“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前面两句说自己数年浪游江湖,远离官场虚名,竹杖纱巾逍遥度日,大遂平生之愿;中间两句说自己任性自适,日落出游,傍江漫行,无由路迹,逢寺即宿,颇具萧散意趣;后面两句说自己的生活堪比陶潜、庾亮,吏隐双全,优游快活。又如“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题桐庐李明府官舍》)一联,疏放不拘,清迥拔俗,韵致幽绝,有潇洒出尘之趣。此外,如“泛舸贪斜月,浮桡值早梅”(《送薛仲方归扬州》)、“一身随远岫,孤棹任轻波”(《送苏修游上饶》)、“绝顶茅庵老此生,寒云孤木独经行”(《题兰若》)、“客路寻常经竹径,人家大底傍山岚”(《送王侍御佐婺州》),皆清疏雅致、澹泊闲远,大有高蹈出尘之妙。
  崔峒的高蹈姿态与放达情怀还体现在其为数众多的寺院诗中。在大历艰难时世中,士人多藉谈玄抱佛以求解脱和超越,崔峒也创作了不少寺院诗,但从其作品来看,他到佛寺去不是参禅礼佛,而是藉佛寺隔绝人寰、空寂幽清的环境、氛围来排除外界带来的过多的悒郁、焦虑和痛苦,在山林的宁静清新、真淳野逸中体悟生命的任真自得,寻求让焦躁不安的灵魂得到安栖的精神憩园,从而开辟出一条超然高蹈的心灵依归之路。此类诗作如“客寻朝磬至,僧背夕阳归。下界千门见,前朝万事非”(《登蒋山开善寺》)、“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题崇福寺禅院》)、“地僻无溪路,人寻逐水声。年年深谷里,谁识远公名”(《题空山人石室》)等等,皆表现出诗人在远离尘世的纯净环境中心灵的释放与张扬,显示出一种超尘脱俗、清远峻逸的高蹈意境。
  总的来看,崔峒是那种在儒、道文化双向影响之下,既有轩冕之志、又有皋壤之趣的士人,故而困顿于出与处、进与退的两难境地中,艰难抉择。由于质性自然任真,虽历经艰辛得以跻身仕宦,却难以适应官场规约,加之仕进不畅,在不适与无奈中追悔、动摇;内心向往自由不羁、率意自适的生活,却在现实生存的压力之下流连官位利禄,不可能真正重返未名未禄之时虽无所羁束却卑微艰辛的生活。最终,“吏隐”成为诗人两全其美的生存策略,诗人有意将自己的身份模糊化,成为一个游走于官场与山林之间的高蹈者。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邓 建(1976-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①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92页。
  ② [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令狐楚、殷璠等《唐人选唐诗》,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页。
  ③ 参傅璇琮先生:《唐代科举与文学》第十章“进士行卷与纳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第278页。
  ④ [唐]白居易:《与陈给事书》,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44,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49页-第950页。
  ⑤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9,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4页。
  ⑥ 本文所引崔峒诗句均据《全唐诗》卷294,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⑦⑧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37页,第236页。
  ⑨ 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三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0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