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滤澹物自轻 意惬理无违
作者:张润平 姜剑云
谢灵运第一次隐居始宁时(423-426),其创作以山水诗为主,这一时期诗人的佛教活动极为频繁,《山居赋》中记载,谢灵运不仅有与佛教僧侣之间的交往,也有与俗家信奉者范泰之间的往来唱和。谢灵运此时的诗文,其佛学义理侧重于以《维摩诘经》为代表的缘起性空观的倡导。正是这一理论导致了谢灵运此时山水诗的景物的空灵澄澈,以及诗人悟理之后心境的宁静淡泊。其间的山水诗《初去郡》、《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壁立招提精舍》、《南楼中望所迟客》、《田南树圆激流植援》、《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就表现了般若空观思想。先解读《初去郡》: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无庸方周任,有疾像长卿。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盰。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站胜癯者肥,鉴止流归停。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诗中表达的天地景物的清明源于内心摒除一切杂念之后的洁净;石、泉、树、花与人的亲和在于诗人放弃世俗功名之想,在自由的生活中与天地之理融为一体的欣悦。不仅如此,谢灵运还总结了身心的自由对创作中情感表达的影响。他在《归途赋》中说:“昔文章之士,多作行旅赋,或欣在观国,或怵在斥徙,或述职邦邑,或羁役戎阵。事由于外,兴不自己,虽高才可推,求怀未惬。今量分告退,反身草泽,经途履运,用感其心”,意思是昔人作文,兴感之事并非完全契合自己的心意,而是身不由己,心与行之间存在着隔阂。而今自己走上归隐之路,身心自由,所感所行契合内心,如此所作之文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心迹。这一创作理念在此诗得到了表现。
我们重点分析谢灵运优秀山水诗代表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盳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荠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诗开头四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睳忘归。”用简洁的文字描写了作者在自然景色面前物我双遗的境界:气候随着晨昏的变化而自然变化,远近山水笼罩在一片清气之中,使人衣袂之间但觉一股爽气直入肺腑,世俗的浊气不觉涤净了,既去尘世之气,又怎能再想起红尘来呢?所以诗人自然而然地徜徉流连,在山水之间逍遥而“睳忘归”,精神状态完全处于一种游离于尘外的境界之中,这种境界里,诗人看到:“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荠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那日落之时笼罩深林的暮霭,聚在天际的片片云霞,在宽阔的湖面上亭亭玉立,随风起舞,相互依偎,婆娑摇曳的蒲草,自然界的一切在诗人眼中都那么和谐,一动一静都合于自然之道,于是诗人的心也随之荡漾,与之相容了,所以诗人“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心满意足,怡然自得,一路拨花拂柳归来,然后静静地关上自家的门扉,他依然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当中,久久地品味着客观自然界景物给自己带来的纯净和澄澈,恬淡和安然。既然自然界的山水、烟霞、草木都是那么安逸幽静,那么寄身于这山水、烟霞、草木中的诗人,与它们同受自然、物理润泽的诗人,还不应该同样安逸幽静,摈弃一切私欲和烦恼吗?诗的最后“滤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所表达的,正是诗人从上述境界中演绎出的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深刻道理。
以谢灵运对般若空观的理解来解读此诗,我们还可以发现,诗人在景物描写方面能够刻画出景物缘起之后的存在状态及其空灵本质,并且注意把握景物之间的关系,在因缘相依中把握其变化与特色。暮色降临本是时间的变化,但诗人却从林壑的由明至暗的变化中捕捉到了时间与景物的关系,从而别具匠心地用“林壑敛暝色”一语生动地、拟人化地表现出了这种关系;荷与菱的茂盛、蒲与稗的勃勃生机也都是由其相互依偎相互映衬中展现出来的。在体悟了缘起性空、一切事物即为空不可执著之后,诗人的心境轻快愉悦:“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再解读《石壁立招提精舍》: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浮欢昧眼前,沉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良缘迨未谢,时逝不可俟。 敬拟灵鹫山,尚想盵洹轨。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此句用佛典:相传在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出东、南、西、北四城门游观,前三门逢老人、病人、死人,深感人世间的苦难太多;出北门逢比丘,闻其广说出家功德,于是决定出家。作者引用佛教典故说明佛理的精妙就在于认识到世间苦难太多太深,只有佛门无穷尽的三世轮回方可摆脱苦难。“浮欢昧眼前,沉照贯终始”:人们被虚浮短暂的欢乐所昧,看不清眼前事物的真相,而深邃的佛理却能洞穿事物的始终。“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壮年时觉的来日方长,晚年则感到时光紧迫。“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人生如梦如幻,事件如风如电,一切都在飘忽朦胧间飞驰而过。“良缘迨未谢,时逝不可俟”:好的机缘尚未离去,时光流逝并不等人。“敬拟灵鹫山,尚想盵洹轨”:把招提精舍恭敬比拟佛祖讲经之地灵鹫山和盵洹精舍。“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瀑布从庭前飞过,高大的树林掩映到窗户里。“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在禅舍修炼空观佛理,在讲经的堂宇分析精妙的佛理。
这首诗首先对现世的浮欢进行分析,否定了人生的现世生活,认为其充满了不幸和灾难。继而对自己的人生旅程产生忧虑,感到已流逝的岁月仿佛像梦幻一样,用生命易于流逝这一事实来印证人生如梦的佛教义理。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只要能立即挣脱世俗的束缚而又不坐待时逝,最后的解脱还是可以得到的,而这最后的解脱便是一心向佛,急切去俗。读谢灵运的这首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智者对人世的观察、认识和思考。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姜剑云(1960-),江苏东台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张润平(1963-),山西寿阳人,阳泉学院副教授,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级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皎 然.诗式[M].李壮鹰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7,90.
[2] 姜剑云.谢灵运与“涅槃圣”竺道生[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9),P14-15.
[3] 慧 远.《念佛三昧诗集•序》,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十,第363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