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金庸小说与老庄思想
作者:仲浩群
摘 要:金庸小说与老庄思想关系密切,从那些超越世俗礼法拘束的武侠人士身上,我们能体味出浓郁的老庄思想意蕴。在武功描写方面,金庸对“无”的精义的揭示,生动地诠释了老庄思想。在金庸小说中,众多武侠人士选择归隐山林作为其人生归宿,这与金庸对老庄思想的吸纳不无关系。
在金庸小说中,虽有儒家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的突出展示,却也时不时地迸发出与世无争、逍遥自由的老庄思想乐音。“老庄思想对金庸的影响很大,因为作者对老、庄的思想和著作很熟悉,甚至有些偏爱,而对道教的知识也很渊博,以至于金庸小说中经常出现老、庄的语录和思想。”在金庸十余部力作中,如果说《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主要以儒家学说为准则,着重弘扬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的话,那么,《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等作品则着重张扬人的个性,其主旨与老庄思想相符。
一、逍遥无为
“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老庄思想以无为、守雌、不争、逍遥为基调,在老庄看来,人只有从功、名、利、禄等世俗诱惑中超越出来,突破自身局限性,才能做到逍遥无为。老庄思想对金庸刻画武侠人士形象影响很大,从金庸小说众多武侠人士身上,我们能辨别得出与老庄思想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在《射雕英雄传》中,全真教王重阳眼看众多江湖人士为争夺武功秘籍《九阴真经》而相互残杀,便主动参与华山论剑,经过一番苦战,他终于赢得“武功天下第一”尊号,从而将《九阴真经》收于囊中;单从外表看,王重阳夺取《九阴真经》一事有违老庄思想,但他这么做却是为了制止武林浩劫,而非为一己私利打算,其精神境界是与老庄“无己”、“无私”思想相契合的。也是在《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周伯通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尽管他历经人生艰险,可他始终是逍遥无为的;周伯通对武技很着迷,但他从不将武技用于角逐名利上,周伯通的精神境界与老庄思想也不无相合之处。
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率真自然、洒脱自在,只要有酒,有音乐,能与心上人厮守在一起,他便知足了。令狐冲活得非常坦然,他既能打破江湖门派观念,也能打破江湖正邪之分,其行止逍遥的处世风范深得老庄思想之妙。同样的,《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拥有逍遥无为的精神气质,他对人生的体认有着老庄式的豁达与超然。在《天龙八部》中,刻画段誉这一角色时,金庸从《庄子•逍遥游》篇获得灵感,“庄子在《逍遥游》中用寓言的形式,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其理想的人生图景:大鹏自由地飞翔于南冥北海之间,列子御风而行,藐姑山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都是寓意人生:能够突破现实的樊篱,超越有限的时空,在无穷的宇宙境域中任心遨游,自由飞翔,这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审美的人生,也是至乐的人生。‘逍遥游’是一种审美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小说中,金庸不仅构思出武功流派“逍遥派”,还给段誉安排了源出“逍遥派”,符合其身份与性情的“凌波微步”轻功。段誉施展“凌波微步”时洒脱之极,其飘飘出尘之姿颇具“逍遥游”风采。
逍遥无为并不意味着回避现实人生问题,也并不意味着断绝世俗情感,因为金庸小说人物的逍遥无为是以不脱离现实人生为基础的逍遥无为。由于不得不正视现实人生的种种问题,在金庸小说中,武侠人士的逍遥无为也就带有了浓重的世俗情调;不过,也正因为能克服现实人生的种种障碍,他们的逍遥无为这才显得更加可贵。《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对其小师妹岳令珊有着难以割舍的眷念之情,但这并不妨碍他率性而为、逍遥自在。《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是一个深具老庄精神气质的人,他特立独行、纵情任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娶师父小龙女为妻,其人恰如《庄子•逍遥游》篇所称颂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然而,杨过也曾陷于极度痛苦之中。《神雕侠侣》第十六回记载,杨过原本对郭靖非常崇敬,觉得郭靖不仅武功高强,对待自己也是真心一片,可当他得知“杀父之仇”的所谓“真相”后,便深信郭靖欺骗了他。杨过愤懑之极,“想到伤心之处,下马坐在大路中心,抱头痛哭起来。这一番大放悲声,当真是天愁地惨,似乎人世间的伤痛烦恼,尽集于他一身。”撇开杨过对郭靖的误解不说,杨过心中的愤懑与痛苦却是真实的人生体验。令人深思的是,愤懑与痛苦却也促使他尽早从迷茫中觉醒过来,后来杨过成了具有“无为而为”精神风范的神雕大侠。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讲述过“梦蝶”的寓言,庄子说有一天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他迷惑了,不知是庄子在梦里幻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里幻化成了庄子。在《射雕英雄传》中,经历过江湖沧桑的郭靖就曾陷于精神彷徨之中,当其时,郭靖对自我的存在产生了疑问,他苦苦追问自己:“我这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什么?以后数十年中,该当怎样?活着好呢,还是早些死了?若是活着,此刻已是烦恼不尽,此后自必烦恼更多。要是早早死了,当初妈妈又何必生我?又何必这么费心尽力的把我养大?”郭靖乃顶天立地的大侠,但他仍然有庄子梦蝶式的困扰,困扰他的除了对人生终极意义感觉迷茫之外,还有对生死问题的忧虑。在《倚天屠龙记》中,金庸引用庄子的话讨论生死问题:“‘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三句话出自《庄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而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的原意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什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什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噩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噩梦实在做得太长了。”庄子认为生和死没什么好忧虑的,人应从贪生怕死的情感束缚中超越出来,追求与大道合一的逍遥境界。
在对待生死问题上,能保持超然态度的要算《神雕侠侣》中心如止水的小龙女了。在《庄子•逍遥游》篇中,庄子曾向人们描绘过“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形象,在金庸小说中,拥有一份游离于世俗之外的恬静,颇具“神人”意味的便是小龙女了。在活死人墓中,小龙女曾劝诫杨过断绝与他人争斗之念,杨过不听,欲为孙婆婆报仇,小龙女却道:“一个人总是要死的,孙婆婆若是不死在郝大通手里,再过几年,她好端端的自己也会死。多活几年,少活几年,又有什么分别?报仇雪恨的话,以后不可再跟我提。”小龙女以淡然的态度开导杨过,希望杨过能从生死恩仇的束缚中超越出来。小龙女对待孙婆婆之死的态度看上去有点不近人情,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小龙女对生死恩仇的参悟却也颇合老庄思想之旨。当然杨过后来的“无为而为”也合乎老庄之旨。
二、“无”的精义
金庸小说在武功描写方面与老庄思想渊源很深,在《射雕英雄传》第十八回,金庸直接引用老子《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作为武功秘籍《九阴真经》的开篇,在金庸小说中,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表明金庸不仅重视老庄思想,还善于吸纳老庄思想精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有”与“无”的思维贯穿整部《道德经》,这种思维也影响到了金庸对武学的构思。桃花岛上,周伯通向郭靖阐释空明拳拳理时说:“老子《道德经》里有句话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只碗只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盛饭的功用,倘若它是实心的一块瓷土,还能装什么饭?……建造房屋,开设门窗,只因为有了四壁中间的空隙,房子才能住人。倘若房屋是实心的,倘若门窗不是有空,砖头木材四四方方的砌上这么一大堆,那就一点用处也没有了。……我这全真派最上乘的武功,要旨就在‘空、柔’二字,那就是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空明拳拳理本于《道德经》,其高明之处在于充分发挥“空”与“柔”的力量。周伯通感悟老子思想真谛,并将老子“无”的精义以拳法形式表现出来,这才创编出别具一格的空明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