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国当代散文视域内的“动物世界”

作者:张 鹏




  
  小狐——张炜笔下灵性闪烁的小精灵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系符码中,狐狸有“诡诈狡猾,阿谀奉承”的象征意义。中国人常用“狐朋狗友”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小撮坏人,用“狐假虎威”比喻仗势欺人。“一窝狐狸不嫌骚”、“狐狸不知尾巴臭”、“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狐狸看不见鸡毛,怎能往陷坑里跳”(意谓对付狡猾的敌人,需要用计谋,引诱他上当)等汉语谚语说明“狐狸是狡猾的”,而它的“骚”和“臭”自然也引起人们的厌恶。但是,著名作家张炜的笔下,狐狸却是性灵可爱,充满人性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是散文作家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选择的一个重要视角。人对自然万物的视角变化体现在创作中,首先是人对万物的尊重、关心。作家张炜酷爱小动物,在他的散文中屡次写到小动物,其中表达了他的向善之心,也表达了对那些肆意杀戮生灵的残忍贪婪者的诅咒。
  在张炜的散文《圣华金的小狐》中,小狐已不再是狡猾放荡的野兽,而是周身充满灵性与美的象征,它的灵目,它的秀鼻,它的软毛,它的长颈,它的大耳,都透出生命的光泽。然而,就是如此可爱的小生灵,“到本世纪末,它们可能灭绝”,而灭绝小狐的罪人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作者表达了对人类残暴性的痛恨之情,“这样的一双目光,一张脸庞,令人心动。可是更多的时候,人类已经在残酷的追逐和杀戮中失去了感动的能力。对于死亡,流血,可怕的变故和异类的伤痛,已经变得相当冷漠”,“圣华金小狐,还有其他无数的可爱生灵,都将在残酷的时间和命运的戕害和淘洗下,消失终结。”⑦作者最后还警示说,面对小狐的眼睛,应该全面地检点自己的行为,追索自己的品质。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说道:“同情动物是真正人道的天然要素,人们不能对此不理不睬。我认为,这是在思想的昏暗中亮起的一盏新的明灯,并越来越亮。”⑧
  早在一七八九年,著名哲学家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一文中就提出了爱护动物的观点:“一个行为的正确或错误,取决于他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的多少,动物能感受苦乐。因而在判断人的行为的对错时,必须把动物的苦乐也考虑进去。”⑨面对人性的异化,张炜的呼喊是沙哑的、滴血的,从中可以看到某种绝望的成分。在另一篇散文《老人》里,张炜关注的是类似的问题,只不过这里的动物比小狐幸运得多,它们与美丽的花朵一起聚集在两位栖身山中的老人身边。老人做着美丽的梦,从动物身上获得快乐,而动物也得到老人的饲养和呵护。有趣的是,作者对动物进行了拟人化描写,它们之间甚至它们与老人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流。
  十九世纪英国思想家塞尔特坚信,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天赋的生存权和自由权,所有的生命都是神圣可爱的。长期以来,人类往往将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精灵,万物的主宰,而将动物看成野兽,而在张炜看来,动物与人都是大自然的子民,他们共生共长共灭,从心性看来,动物并不比人类更残酷更可怕。作者对动物如此富有爱心,无疑是希望人类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修成一颗善良仁慈之心。张炜笔下的动物可以与人类交流、亲爱和会通,达成一种荣辱与共,平等友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张炜站在人性异化的角度来审视动物,对人类的命运深怀忧患之心。
  
  袋鼠、考拉和猴子——葛红兵笔下的智慧的动物
  
  人类常常想当然地把动物看作愚蠢无知和懵懂蒙昧的畜牲,可是在作家葛红兵的笔下,动物却自有自己的精明理性,甚至为人所不及。他在《袋鼠、考拉和猴子》一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关于袋鼠,葛红兵写道:“我看见那只袋鼠,它安静地坐在阳光底下,看着我们从远处驶过。它拥有一片山坡,一丛树林,它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一片山坡,一丛树林。它一定不能理解,这些在路上奔波的人,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跑来跑去呢?一片山坡不就够了吗?一丛树林不就够了吗? 我惊讶地把那只袋鼠指给同车的人看,但是,同车的人没有看到,他们大多数没有看到那只袋鼠:他们对一只一生只拥有一片山坡和树丛的袋鼠视而不见。我们的车太快了,我们匆匆而过,来不及看见它,来不及看见一只一生守护一片土地和山林的袋鼠。事实是我们在精神上也看不上它。它多么渺小?”
  “可是,那只袋鼠,它一辈子只守护它需要的,它拥有一片、一丛就够了,为什么要去拥有更多的它不需要的东西呢?”狂妄的人类老是以占有和征服为自豪,葛红兵对此不以为然,疯狂占有权力、金钱和名位的愚妄的人类,难道我们不可以从袋鼠那里获取一些智慧吗?
  关于考拉,葛红兵写道:“司机说考拉很懒,它一天睡觉二十四个小时。差不多一生都呆在一棵树上。它甚至不用恋爱。它不会像一只猴子那样,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到处跑着生活。这会大家都笑了。笑考拉的懒。可是,考拉真的懒吗?它如果一生只需要一棵树,它就呆在一棵树上,又何妨呢?它需要的没有超出一棵树的范围,又为什么非要到另一棵树上去呢?大家在嘲笑考拉的时候,我却在羡慕考拉。我们到处寻寻觅觅,我们捧在手里,带在身上,安在家里的那些,真的是我们必须要的吗?我们在赞美勤劳!赞美追求!可是我们的勤劳使大自然被毁掉了多少呢?有时候我们的勤劳只是代表我们伤害大自然的程度。我们赞美追求,可是有的时候,追求只是贪婪的代名词而已。”
  奥地利著名学者洛伦茨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一书中这样理解这个问题:“我认为,除了对财富或更高的身份地位抑或两者的拼命追求、贪得无厌之外,恐惧也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根本的原因。害怕在竞争中被别人超越,害怕变穷,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害怕不能或不再能够应付瞬息万变的形势与情况。”⑩洛氏的解释可谓切中肯綮,一针见血。都市里忙忙碌碌的人们,他们的存折越来越厚,占有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贩子越来越大,可是他们的心理压力却并未减少,年轻的成功人士们的“过劳死”问题正在蔓延,直到患了病躺在病床上,那些工作狂们才知道自己的肉身的脆弱和生命的短暂。“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的人们,何不虚心学习一下袋鼠、考拉和猴子们的处事之道呢?
  此外,唐敏的《心中的大自然》、琦君的《人鼠之间》和《黑人与小猫》、冰心的《我喜爱小动物》、亦夫的《捕鸟老人》、开林的《圣巴拉广场上的鸽子》、洪烛《无鹰之夜》等散文作品也是立足于保护和关心动物的角度,呼吁人类对动物的善心。对动物的关心和呵护,体现了散文作家虔诚的人文情怀和宽广的宇宙意识,这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沟通的渠道和和谐的桥梁。
  (责任编辑:吕晓东)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资助立项项目。项目名字“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综论系列成果”。编号:J04U58。
  作者简介:张 鹏(1974-),山西泗水人,上海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泰山学院教育系讲师。
  
  ①③ 《上帝之子》,苇岸著,袁毅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34页,第75页。
  ② 《庄子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79页。
  ④⑧ 《敬畏生命》,史怀泽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23页,第89页。
  ⑤⑥ 《自制的海图》,刘亮程著,大象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72页,第274页。
  ⑦ 《张炜散文选集》,张炜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09页。
  ⑨ 《道德与立法原理》,边沁著,译林出版社,1982年4月版,第96页。
  ⑩ 《人类文明的八大罪孽》,洛伦茨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7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