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士子的失志情怀与唐代“落第诗”
作者:李德斌
及第前后迥异的面貌,是能让我们窥见士子的心态的。这种心态,如果仅从“致君尧舜”的层面来分析,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士子做官后的实际利益十分可观,这一切唐人的诗已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正反的例证,盛唐时杜甫的诗中所说“朱门酒肉臭”即是这种实际利益的反映。官员除了自己的薪俸,利益还包括侵渔百姓所得。沈既济在《选举论》中所说:“第能乘一劳,结一课,获入选叙,则循资授职。族行之官,随列拜揖,藏俸积禄,四周而罢。因缘侵渔,亦复有焉。其罢之日,必妻 华楚,仆马肥腯,而偃仰乎士林之间。及限又选,终而复始。”此外,士子及第不但能满足士人的利禄权势愿望,而且也使他们所心仪的亦仕亦隐、闲适自恣的生活有了可能,故学子们对之趋之若鹜。一旦落第,哀怨之声也就随之而发。
其次,干谒之难、官僚的把持也加重了士子落第后失意不平,促使了落第诗的繁盛。
唐代在科举上实行通榜和公荐制度。通榜和公荐实际上是一种考试与推举相结合的选士之法,其目的是使主考官能参照考生平时成绩,避免录取的偶然性,并减轻阅卷负担。但这也使得科举更容易被当权者把持,失去考试的公平性。通榜和公荐制度带来的另一个恶果是干谒成风。唐代的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有过多次的腼颜干谒的经历。“独耻事干谒”的杜甫就有过十载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逐肥马尘”的耻辱生活;《全唐诗话》载王维于京城参加解试,与当朝宰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争夺解头,最后是通过投公主之门,凭自己漂亮的外貌、对音律的妙悟和自己的诗作取胜。后来又成为省试的状元。《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记载了江陵项氏对唐代干谒之风的一番议论,十分形象:
江陵项氏曰:“风俗之弊,至唐极矣。王公大人巍然于上,以先达自居,不复求士。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嗟乎,风俗之弊,至此极矣!此不独为士者可鄙,其时之治乱盖可知矣。”
对于一些少人引荐又无权势的人来说,其科举之途的坎坷就可想而知了。如唐代的著名诗人孟浩然、杜甫、杜荀鹤、孟郊这样的才士,也屡试不第,只好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叹。干谒权豪的羞惭,增加了举子的心理失落,一旦不第,就会给士人形成强烈的刺激。
另外,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包括诗赋一途,不但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而且也增加了落第诗的数量。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李德斌,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徐松.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