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六朝的山水之游与山水文学
作者:黄 萍
四
山水诗赋的创作离不开山水之游的活动。六朝时期,传统的山水之游活动又被赋予了独特的新意。永嘉南渡以来,由于庄园经济发达特别是玄学的兴起,老庄推崇的返璞归真、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至道无形本寓于山水之中, “玄学清音孕山水”①玄学造成的思想环境,“使士人走向任情,走向审美,走向高雅闲适”。感情复苏,审美意识觉醒。②六朝士人游赏山水,于山水中获得精神的满足,美的享受,既是艺术人生的表现之一,又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一种结果。对六朝士人来讲,玄思就是人生,畅玄也就是散怀,而它的归宿就是自然山水。这个时期,高族名士争相修建园林别墅,游赏江南风景。望族名士好“以玄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恒意却又无时无处不在运动,宁静淡泊而又生机盎然,自足有限且又具备无穷空灵的妙境”③从自然山水之间来领悟“道”的具象及其奥妙。“玄学家的领略山水,正是要在山水的徜徉之中追求所谓形超神越”④由此可见,当时望族士林兴起的山水之游,其目的和意义不只限于一般性的娱乐健身,而且还在于对山水之美的发现和鉴赏,藉此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和心灵的寄托,从而赋予传统的登山临水活动以更加玄远高雅的意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曰:“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而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高雅的情怀,逼真的景物刻画,幽美的意境,自然地洋溢于字里行间,令无数的文人雅士叹服。
晋宋以后,随着佛学的盛行,在“三明镜于内,神光照于外”⑤的直观顿悟中,人和山水达到了物我俱一。人在观赏山水之中,可以体味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那种清静,那种无限自由的感觉和难以穷尽的意趣,山水景物成了诗人自由观赏、把玩、品味的审美意象。谢灵运《初往新安至桐庐口》道:“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喜。”《过白岸亭》曰:“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谢脁《冬日晚郡事隙》书:“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在诗人看来,山水和人是一见如故,心心相属,它本身就充溢着人的情感,人的意绪,从这些充满无限生机、情趣、韵味的物色景致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空灵、闲静、冲淡、和悦的襟怀心境。
六朝时期士子文人对山水之美的发现和鉴赏,赋予山水之游以玄远高雅的意境,大自然的宁静、淡泊而又生机盎然的圆融之境,不仅使他们悟道会神,怡养性情,而且促使了山水文学的兴盛。山水之游与山水文学统一于六朝的文人雅士,呈现出飘逸潇洒之风和高雅审美之趣。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黄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①②卢盛江:《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第168页。
③许辉、丘敏、胡阿祥主编:《六朝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69页。
④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⑤僧肇:《肇论•般若无知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