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灵魂被扭曲的过程
作者:彭国栋
苏北主要从事散文写作,而且是一个汪曾祺的崇拜者,文风也对汪曾祺多有模仿,他的语言崇尚一种平淡自然中的“滋味”,浅显晓畅中深刻丰富。
本文也体现了苏北这种文风的追求,小说选取几个孩子们不起眼的日常生活,洗澡、游戏、上学,却蕴蓄着巨大的历史内涵。我们从孩子们的玩耍、交往中时时都感到“文革”的阴影,孩子们使用的语言也都留下了“文革”的痕迹。说明在这场空前的浩劫面前,孩子们并没有能够幸免。
因为时代的原因,他们性格中渐渐地多了一些“恶”的内容,如捉弄张大头,而且意外将张大头害死,特别是陈义富的那句话“他是畏罪自杀”,显出一种成熟的阴险与恶毒;他们偷盗别人家的金鱼;欺负老周,朝老周吐口水,都显出孩子们身上被污染的痕迹。作品的“我”尽管是一个弱者,常常受到伙伴们的欺负,但“我”的内心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学会了自私和怨恨。
因为《洗澡》写的是“文革”,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当年,刘心武的《班主任》曾以救救孩子为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如果把《洗澡》和“伤痕文学”比较,苏北的小说没有了激烈火爆的争斗,没有了惊心动魄的厮杀,没有了触目惊心的鲜血和眼泪,却是多了一些平淡和自然,并且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中显现出作者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小说的深刻之处主要体现在“我”的变化上,在失去了接近季晓琴的机会之后,“我”从内心生出了“怨恨”,而这怨恨正是人性扭曲的表现。因为这表明了在“我”善的本性中孳生了“仇恨”的内容,而仇恨的力量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它很可能在未来的时间中发展为暴力和凶残。这种细微的变化被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而且表现得非常准确得体。
和汪曾祺一样,苏北也是一个写细节的高手,他往往能够通过极细微的事件表现出深广的内容。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活动,一些随口话语被作者拿来简单地一写,就显示出历史的厚度和生活的深度。苏北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并没有运用宏大的场景或者重大题材,而是利用几个孩子性格中善与恶的反差,折射出时代的浓重阴影,获得了巨大的审美空间。而对于“我”的扭曲和伤害,作者也没有刻意地进行描写和铺排,仅仅是写了他小小年纪,已经感受到了忧伤,再就是他开始了“仇恨”,而且他恨的是世界上最为美好的东西——爱情。最为美好的东西在他这里却化为了仇恨,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危机和内心的凄凉!
《洗澡》无疑是一篇比较成功的作品,但是,作品中有一处常识性的错误。在第六部分,作者写道:“几场秋雨之后,许家院子里泡桐的紫红色的喇叭状的大花落了一地。”我们大家都知道,泡桐花是在春天开放的,许家的泡桐当然也不能例外。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彭国栋,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和文学评论。
参考文献:
[1]《洗澡》发表于《芳草》2006年第3期;《小说月报》2006年第12期选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