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论新感觉派都市叙事的差异性

作者:金春平




  
  三
  施蛰存则是以一个带有浓厚传统乡土文化意识的都市人身份,站在现代大都市与乡土城镇结合的边缘,叙述都市人身处现代都市的内心感受 并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特别是以深入到性心理和潜意识深处的特殊方式,来谛视洋场中的现代人和反观乡土中国的传统人,以此来表现都市人的孤独、寂寞和恐惧,窥视都市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因此他对五光十色的现代化大都市和都市人生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厌倦情绪和疑惑、忧郁的态度,他的“思想感情的基础是田园的”。
  施蛰存的作品也流露出对类似于刘呐鸥笔下那样的都市浪荡男女、以声色犬马为中心的都市消费和享乐方式的坐立不安和垂涎欲滴。《薄暮的舞女》中的舞女感到生活太无聊,决心找一个并不把心灵、感情和贞洁交给他的富有男子,但这个男子由于破产又去外地卖“橘子”了。对现代都市男女的感情“现代化”,施蛰存是初入迷津,瞻前顾后,在不同人物模型的不同层次、深度上,窥视了畸形都市文化圈内人性的错综复杂和伦理价值观念的扭曲。
  但他不同于刘呐鸥笔下的都市浪荡男女,浑无城与乡两种文化反差造成的心灵痛苦,城乡边缘的都市角色定位,使他能站在都市怪圈之旁,宁静观照从乡村走向现代都市的人群,并运用内心独白和心理分析的手法 抒写城乡两种文明撞击所造成的人物内心的忧郁、颤抖和痛苦。《春阳》中的婵阿姨为了成为一桩庞大产业的继承人,抱着未婚夫的牌位成亲 十几年的寂寞生活使她把情欲深埋心中。然而这埋藏已久的情欲却在一个春阳和煦的好天气里因一个银行职员的热情一瞥苏醒了。小说细腻入微地展现了婵阿姨情欲由沉睡到萌动 由幻想到期待 由试探到绝望最终重归死寂的心理流程,解析了人物内心人欲与物欲、希望与绝望、沉沦与再生的挣扎与矛盾。同样写都市风气,他并未浮沉于灯红酒绿的旋涡,而是站在都市边缘的小镇,投以忧郁的眼光。在《周夫人》《雾》《狮子座流星》 以及历史小说《黄心大师》等作品中 同样表现了女性年青寡居的性压抑和灵肉分离的性饥饿的痛苦。她们因自己内心三从四德封建思想的束缚和旧中国封建残余的舆论氛围的外在压力 不敢越雷池一步 她们无法走出无爱的生活怪圈 她们只有在性压抑和性饥饿的生活中苦熬,虚度青春。
  而且,施蛰存特殊的城乡边缘的都市角色,使他在描写现代都市人的心理时,也不像刘呐鸥那样一味沉迷于其中,而是在疯狂的情感幻想中有着潜在的理性节制。《在巴黎大戏院》中描写一对都市男女在戏院看电影的遇合故事。已婚男子由银幕上的男女艳事 想到自己在乡下的发妻 想到与女友的关系 既小心翼翼又神经紧张,其实 主人公卑琐的行为与敏感的心理 正是一个已有传统婚姻的东方男子企求恋爱时的正常表现 是传统婚姻的状态与上海开放的男女关系造就了这位男子的心理扭曲。施蛰存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上海西洋化的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中的东方式文化构成,看到两者的交合纠缠、冲突与融合,使其小说所呈现的都市人生虽显得洋气、怪异,但也更为切近中国人在现代都市中的人生真实。
  
  结语
  刘呐鸥以其独特的都市身份和视角阐释其小说意义:“现代都市要用现代情绪来感受,都市男女的故事也不单单是猎取一点病态心理夸张地予以表现,而在于对城市人的生存处境的细加体验。”“刘呐鸥所感受到的上海,是五光十色的,又是混沌不清的,是充满活力的,也是冷漠、孤独、荒凉无边的。当然,这可能更接近现代物质文明下的都市本体。” 但他陷在洋场文化圈中难以自拔,迷误于文化精神的困境之中,“他在批判城市中迷失而缺少了真正的批判能力。”穆时英“都市中心人”和“都市飘零者”的双重身份定位使他的小说“城市意味比较复杂,总体还是批判的,但一个个的局部,如夜总会、舞厅、饭店等,又呈迷醉状态。”施蛰存独特的城乡都市人身份,使他以传统的城镇意识去关照现代都市,在对都市畸形现代人地描写中,揭示出他们的深层心理和错觉、幻觉,从潜意识领域呈现出在畸形都市文明压迫下“现代人”的心理炎症。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金春平 1983- ,晋中学院文学院教师,宁夏大学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杨义:《杨义文存》[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2]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5月版。
  [4]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5]黄献文:《论新感觉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7]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谭楚良.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9]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米歇尔•昂弗莱,刘汉全:《享乐的艺术:论享乐唯物主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