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论艺术欣赏中的情感适格

作者:吴 蓉




  
  三、情感适格的实践路径
  
  强调以情带声,以情润声,情声交融的学习与表演方式,是讨论艺术审美情感适格问题的旨归,遵循这样的思路,还必须在情感适格的实践路径与运用方式上加以探讨。
  首先,情感要适格于作品风格。作品的内在风格是情感把握与运用的基础。词曲作者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态度和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表现手法和技巧运用方面各有不同的特色,从而形成不同的地域风格和艺术格调。以风格审视和定位情感,是体会作品、理解音乐,进行二度创作的主要环节。例如,山东高密的《绣荷包》,旋律质朴淳厚、优美抒情;陕西晋北的《绣荷包》旋律徐缓流畅、轻松开朗;民间流传的《绣荷包》内容都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刻画少女为情人绣荷包时的内心活动,但曲调并不相同,四川的《绣荷包》比较高亢,云南的《绣荷包》比较委婉,而陕西的《绣荷包》两者兼有,流传最广。作品风格的生成是有规律可循的,由于地域特点、风俗习惯、居住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出现了我国南方音乐婉转秀丽,北方音乐高亢嘹亮的基本格调。同样,世界范围内的音乐也有其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情感基调的奠定应伴随作品风格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情感要适格于生活情状。生活作为作品诞生的母体,不应该随着作品的问世而消亡,更不应该成为学院派随意曲解和解构作品的托辞。演唱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原生态的生活情状中去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张力。因为对作品体验得越深入、细致,知识积累越渊博,艺术的想象才会越自由、越宽广、越有创造性,听众从演唱中所受到的感染就越深。譬如,一件好的声乐作品,不仅融入了作曲家渊博的音乐素养,而且每一个音符几乎都是经过百般思索后谱成,恰到好处非此莫属的。这就需要演唱者在平时对曲谱表面也要有一个细腻的心态去分析。值得强调的是,情感来源于生活积累。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并结合艺术审美实践的磨练,才能克服机械和程式化的学习方式,在演唱中通过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容,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情感世界之中,并借助自己的丰富经验与艺术修养演绎作品,实现艺术的二度创作。
  最后,情感要适格于艺术创造。演唱者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情感积累,唤起真实的情感记忆,以演唱的热情去拨动听众的心弦,依赖于创造的意识与激情,也需要理性的支持和引导。声乐演唱中,过于理性会阻碍演唱者通向无意识的道路,给人以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感觉;过于感性又会使演唱中的激情泛滥,使技术控制失去常态。因此,要在声乐演唱中达到宣泄激情与控制激情的辩证统一,必须对作品有个总的构思、总的布局,并在日常的练习中对局部、细节进行审视、取舍、提炼与安排。
  在艺术审美与情感的二元关系中,两者既彼此独立又相互渗透。以情感及其适格问题研究为中心线索,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者过多地把情感作为声乐演唱的“偏方”,过分夸大和渲染了情感表达的作用。事实上,情感作为艺术审美表现的重要元素,也有其自身的特征,为此,揭示情感在艺术审美中的价值,进而阐述情感的价值属性和表达手段上的双重身份,对于当前的艺术审美理论及教育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不过这一探索浪潮的来临仍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吴蓉,南通大学音乐系讲师。
  
  参考文献:
  [1]爱得华•汉斯里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李晋玮,李晋缓.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M].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出版,199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