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论曹禺剧作的死亡情结

作者:杨永红




  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人生观和戏剧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在读私塾之前就已经偷偷看了不少古典文学名著,还受继母的影响对戏剧有着特殊的迷恋,以及从中学到大学期间的大量阅读经验,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受益终身。曹禺喜欢的作品主要是中国古典戏剧和中国传统小说,它们也影响到曹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而“死亡”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着深刻而多样的体现,如《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红楼梦 》等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死亡。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些古典故事中存在的大量死亡叙事对曹禺的影响,因为相对于外在的艺术形式而言,一种伟大的精神主题的影响显得更为深刻。通过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死亡原型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曹禺的意识当中,对曹禺死亡情结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3.情感的宣泄和直觉的认知
  曹禺曾形象地说自己:“这一辈子,我这个人其实浑身上下就是一大堆情感。”曹禺是一位十分敏感而易于动感情的作家,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他常常陷入躁动不宁的感情漩涡之中。他看见不幸就感到郁闷烦躁,看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就如痴如醉。《日出》的写作是“来宣泄一腔愤懑”⑥。创作是一种情感的驱使,当情感积累到不可遏制的时候,便像火山的岩浆那样,喷涌出来了。强烈的爱憎情感,对苦难中生命个体满腔的同情和关怀,使曹禺的创作充满了火一样的激情,这种近距离的艺术体验和情感直接宣泄的形式,形成了曹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曹禺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思,他的作品也是一个完整而蕴涵着丰富精神潜流的感性生命体。正是这种艺术宣泄的情感动力模式,加上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来家庭环境的影响,容易使曹禺对自己有深刻影响的事情和现象充满浓郁的情结,容易形成一种偏激或执拗的心理情态。
  对于曹禺来讲,形象就是他的思想,创作就是他的生命,生命体验就是他的创作原动力,直觉打消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使他的生命体验和思想认识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展现出来。对死亡的体验和经历是曹禺生命体验的重要部分,影响着曹禺的生活和创作,因此当曹禺进行戏剧创作的时候,常年积累的“死亡”体验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在作品中了,而且是以最直观鲜活的方式来展现的。而曹禺对“死亡”这个文化现象与生俱来的神往,既是一种自发的直觉性认知,也是他悲悯情怀的表现。
  
  四、结束语
  
  本文从对曹禺剧作的死亡情节分析入手,分别从生命体验、文化积淀到感知方式三个角度对其死亡情结进行了解析,这是曹禺死亡情结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因素。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种情感心理特质的形成原因,远非如此简单,还会有其他各种因素,各种因素汇合在一起,埋在了曹禺的心底,成为一种情结,影响着曹禺的生命和创作。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杨永红(1964- ),广西玉林人,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王江松∶《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
  [2]曹禺:《曹禺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4。
  [3]田本相∶《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277。
  [4]邹永常∶《曹禺与现代主义》,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
  [5]朱栋霖∶《大师的勉励》,见:李玉茹,钱亦蕉编《倾听雷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98-99。
  [6]刘雨:《多元矛盾中的个性选择:中国现代作家的生命体验与创作》,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79。
  [7]曹禺:《曹禺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20。
  [8]陈思和:《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