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从《洪堡的礼物》看物质主义对艺术心灵的摧残与腐蚀

作者:祝 平




  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西特林是有着高尚的文学理想的。当年他“整天向往文学事业”,渴望“瑰丽的纱幕、虚幻的境界”。那时的西特林纯粹是为了高尚的目的而从事文学:“我并不热衷于金钱,啊,老天,对啦,我一心想的是做好事。我想做好事想做得要命。”后来,在洪堡的帮助下,西特林进入了文学圈子,并以洪堡为原型创作了一部历史剧《 冯·特伦克 》。就在洪堡贫穷潦倒之时,这出戏在百老汇引起轰动并被改编成电影。他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和很高的名望。《 冯·特伦克 》获普利策奖,他获得过法兰西“骑士”勋章,还成了肯尼迪总统的座上客。然而,正是这些金钱和名誉使他走进了实用主义的物质世界,并一天天地陷进去,难以自拔。金钱给了他荣誉、女人、挥霍无度的生活,也钳制了他的肉体和心灵。也正是名和利使他和洪堡反目成仇。现在50多岁的他一直处于他所称的“芝加哥状态”,“模模糊糊地觉得有一种无名的空虚,心在扩张,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渴望,灵魂的知觉要求表现自己,有些像服用过量的咖啡因的那种症状。同时我还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自己成了外力的工具”。他现在也忙得不可开交,但不是忙文学,而是应付外界给他带来的压力和烦恼。“全部问题就是如此严重,无可回避而富有悲剧色彩,以至于我真心向往的结局就是躺下睡觉。”可见,西特林被外部世界的纷扰弄得心烦意乱,体累心疲。他无奈地感慨道:“我的生活真是一团混乱。”他承认“我经历了宣传的高压,好像捡起了一根致常人死命的危险电线,又像处于宗教狂欢之中的乡下人玩着响尾蛇。”
  贝娄借洪堡给西特林的信抨击了金钱对艺术和人心的腐蚀作用。洪堡在信中指出,艺术和金钱的结合也是毒化他们兄弟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你借助我的精神塑造了特伦克的形象。我的阴魂成了百老汇的名角。所有这些白日梦都是何等疯癫、腐败而龌龊!……啊,钱的神通,艺术和它纠合在一起——把金钱作为灵魂的丈夫。”他还警告西特林:“反正你要受苦的,因为已经被金钱和荣耀所击中。”事实上,西特林后来的遭遇证明了洪堡的预言,由于西特林被金钱和荣耀击中,他因此吃尽了苦头。后来他也认识到是金钱毒害了他和洪堡的关系,是金钱使他失去了爱心。他大获成功时在纽约街头看到自己的老师和朋友——形容枯槁的洪堡时,竟然没去上前打招呼。表面看来西特林不去看洪堡是担心当时洪堡的惨境会影响到自己的名声和前途,实际上还是因为怕影响自己的收入,因为在纽约,名声和金钱是相关的。名声是可以换钱的。洪堡提走了西特林的全部存款使他们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事实上金钱一直侵害着洪堡和西特林的心灵。洪堡当初曾向西特林解释过金钱的重要性:“在无意识之中,在物质的无理性的核心中,金钱就像血或浸润着脑组织的液体,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当西特林的钱被挥霍光和被骗光之后,他也为钱而担心,他觉得胸口发闷如同缺氧,他也认同洪堡对金钱的看法。他认清了金钱的本质:金钱不仅是一种生命力,而且是一种危险的毁灭力。西特林曾说:“抓钱是件苦差,就像抓冰块一样。你不会光赚钱,然后就舒舒服服地去过日子。没有那种事…… 你必须同内外夹攻的可怕力量进行斗争。在成功中几乎没有人的因素。成功总是钱本身的成功。”
  贝娄在《 洪堡的礼物 》中分析了艺术家悲剧命运背后的深层次因素:美国社会的实用主义导致了文化沙漠,对金钱物质的疯狂追求扭曲了人的心灵。在贝娄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实用主义的美国文化的严厉批评。这个强大的“名利场”窒息了精神文化的发展,动摇了人们传统的道德基础,使长久以来的人道主义陷入空前的危机。在这种危机中有良知、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不得不如浮士德博士那样进行悲壮的战斗。遗憾的是他们却不如浮士德那样高尚和忠勇。洪堡和西特林都面临成功与失败、名与利、情与爱、物质和精神、个体与社会的巨大矛盾。他们既有改变“实用主义”的美国的崇高抱负,却又在追名逐利,成为它的囚徒,甚至是帮凶,虽然向往柏拉图的精神之美,却又沉溺于肉欲的满足。在各种矛盾力量的撕扯中,艺术家往往晕头转向,遍体鳞伤,于是精神的枯萎和创作生机的衰竭,乃至人性的丧失都不可避免了。正如贝娄在《 小说家的烦心事 》中指出的那样,艺术是激发灵魂和精神追求的动力,想象力是培养鉴赏力、恢复秩序的途径。然而,在美国,物质的丰裕和对名与利的追求扼杀了想象力敏感的触角。社会并不鼓励小说家,相反,社会使小说家受制于许多负面的压力。“它(社会)对想象力很恼火吗?它或许恨(想象力)吗?很可能是。”⑥
  (责任编辑:水涓)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索尔·贝娄小说的伦理指向”(07BWW016)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索尔·贝娄小说(1944-1975)的伦理指向”(06SJD750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祝平(1967-),文学博士,苏州科技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20世纪英美文学。
  
  ①索尔·贝娄:《思考者的荒原——谈谈小说家的职责》,见王宁、顾明栋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39页。
  ② Daniel Fuchs, Saul Bellow: Vision and Revisio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274.
  ③Robert F. Kierman, Saul Bellow, New York: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p.155.
  ④Eusebio L. Rodrigues, Quest for the Human:An Exploration of Saul Bellow’s Fiction, Lewisburg: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p.225.
  ⑤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蒲隆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以下出自本书的引文不再另注页码。
  ⑥Saul Bellow, Distractions of a Fiction Writer, in Irving Howe(ed.), Herzog:Text and Criticism,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1976, pp.369-38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