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略论大历诗僧的诗歌创作及与文人的交往
作者:郜林涛
灵一的作品涉及佛教的内容并不多,也偶尔可以看出他诗僧的身份。如《自大林与韩明府归郭中精舍》云:“禅门有通隐,喧寂共忘机”(23·9129),似乎有南宗禅应机接物皆是道的精神。有的作品能够体现出他修禅的独特体验,如《栖霞山夜坐》:“山头戒坛路,幽映雪岩侧。四面青石床,一峰苔藓色。松风静复起,月影开还黑。何独乘夜来,殊非昼所得。”(23·9123)描绘深寂幽冷的景色,“松风静复起,月影开还黑”,若有若无之间,流露出禅意。《宿天柱观》:“石室初投宿,仙翁喜暂容。花源隔水见,洞府过山逢。泉涌阶前地,云生户外峰。中宵自入定,非是欲降龙。”(23·9123)《题东兰若》:“上人禅室路裴回,万木清阴向日开。寒竹影侵行径石,秋风声入诵经台。闲云不系从舒卷,狎鸟无机任往来。更惜片阳谈妙理,归时莫待暝钟催。”(23·9127)都是以禅理融入山水中,与当时作家的同类作品并无很大的差别。
灵澈在大历诗僧中年辈较晚,卒于元和十一年,主要活跃于大历后期至贞元、元和中,其影响之大,还在灵一之上。灵澈生平见刘禹锡《澈上人文集序》,灵澈为神邕弟子,据《宋高僧传》卷十七《神邕传》载:“(神邕)上首弟子智昂、灵澈、进明、慧照等,咸露锋颖,禅律互传。”可知灵澈也曾修天台止观之学。灵澈是一位律僧,曾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吕温《张荆州画赞并序》云:“曹溪沙门灵澈,岁脱离世务,而犹好正直。”(《全唐文》卷六二九)灵澈乃神邕弟子,这里却称他曹溪沙门,或者他又曾受学于某位南宗禅师。灵澈曾作《题曹溪能大师奖山居》,今存二句,云:“禅门至六祖,衣钵无人得。”(23·9134)灵澈也以慧能为禅宗六祖,看来他是倾向于南宗的。不过下一句“衣钵无人得”却不好理解,当时南宗已极为兴盛,弟子众多,不知他此句是何意。
《澈上人文集序》载其“从越客严维学为诗,遂藉藉有闻”,诗僧向文士学诗,也算当时文坛一个有趣的现象。灵澈得皎然见重,荐之于包佶,《灵澈传》载:“澈游吴兴与杼山昼师一见为林下之游,互相击节。昼与书上包佶中丞,盛标拣其警句最所重者,‘《归湘南作》则有“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如今还向山边去,唯有湖水无行路”句。此僧诸作皆妙,独此一篇使老僧见欲弃笔砚。伏冀中丞高鉴深量,其进诸乎?其舍诸乎?方今天下有故,大贤勤王,辄以非急干请视听,亦昭愚老僧不达时也。然澈公秉心立节,不可多得。其道行空慧,无惭安远。复着《律宗引源》二十一卷,为缁流所归。至于玄言道理,应接靡滞,风月之间,亦足以助君子之高兴也。’其为同曹所重也,如此。昼又赍诗附澈去见,佶礼遇非轻。又权德舆闻澈之誉,书问昼公,回简极笔称之。建中、贞元已来,江表谚曰:‘越之澈,洞冰雪。’可谓一代胜士。与杭标霅昼分鼎足矣。不测其终。”皎然又有《答权从事德舆书》云:“灵澈上人,足下素识。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全唐文》卷九一七)权德舆也有《送灵澈上人回归沃洲序》云“吴兴长老昼公,掇六义之清英,首冠方外。入其室者,有沃州灵澈上人。上人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其变也,如风松相韵,冰玉相扣,层峰千仞,下有金碧,耸鄙夫之目,初不敢视。三伏则淡然天和,晦于其中,故睹其容、览其词者,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全唐文》卷四九三)知灵澈也受到权德舆的赏识。皎然集中与灵澈酬答之作极多,如《妙喜寺高房期灵澈上人不至重招之一首》云:“晨起峰顶心,怀人望空碧。扫雪开寺门,洒水净僧席。言笑形外阻,风仪想中觌。驰心惊叶动,倾耳闻泉滴。岂虑咆虎逢,乍疑崩湍隔。前期或不顾,知尔隳常格。如今谁山下,秋霖步淅沥。吾亦聊自得,行禅荷轻策。松声畅幽情,山意导遐迹。举目无世人,题诗足奇石。贫山何所有,特此邀来客。”(23·9171)《山居示灵澈上人》:“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23·9183)诗僧之间的酬答,宗教气息较为明显,基本上都是谈禅论道。《灵澈传》又载:“故秘书郎严维、刘隋州长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睹面论心,皆如胶固。分声唱和,名散四陬。”皎然《赠包中丞书》又云:“会稽沙门灵澈,年三十有六,知其有文十余年而未识之。此则闻于秘书郎严维、随州刘使君长卿、前殿中皇甫侍御曾所常称耳。”也足见严维等三人与灵澈交情最深。戴叔伦《与友人过山寺》云:“谈诗访灵澈,入社愧陶公”(9·3078),似乎把灵澈看作诗僧的代表了。
灵澈在贞元中游于长安,名动一时,未几因诬得罪贬汀州,后赦归东越。他晚年已大为超脱,对世俗名利不再抱什么兴趣,心境澄静通脱。他仍与文士往来,《澈上人文集序》云:“初,上人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伍。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一般常见的是诗僧向文士学诗,这里却是文士就学于诗僧,也可见大历诗僧长于文义乃是普遍的风气。灵澈作品所存不多,大多符合诗僧的身份。如:《东林寺寄包侍御》:“古殿清阴山木春,池边跂石一观身。谁能来此焚香坐,共作垆峰二十人。”(23·9133)《西林寄杨公》:“日日爱山归已迟,闲闲空度少年时。余身定寄林中老,心与长松片石期。”(同上)
大历诗僧中诗名最大,交游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自然非皎然莫属,他的思想和事迹在诗僧中也最具代表性。关于皎然的生平、创作及佛学思想,另辟专章加以研究,本文不再赘言。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郜林涛,文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①[清]董浩等编《全唐文》卷六○五,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③ [清]元吉、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