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李商隐诗的“玄机”与“心匠”

作者:徐志华




   李商隐诗揭示人情世态的本质规律,所表现的是一个热肠诗人关注现实的意脉,有着十分可鉴的现实意义,即具有现实指导性。不同于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不同于王维“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的远离现实的“玄机”,李商隐诗揭示玄机、规律与现实紧密联系,对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及能动地应用把握之有着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可泄导人情,也可补察时政。(宋)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二)中云:“公(杨亿)尝论义山诗,以谓……味无穷而炙愈出,镇弥坚而酌不渴,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洗骨。”(清)王寿昌在《小清华园诗谈》中云:“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前半篇及义山‘敌国军营’二句,令人凛然知忧来之无方,祸至之无日,而思预防之心,不可不加惕也。”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到了规律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性,从而使我们将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结合思考,进行理智冷静客观的分析,更好地把握现在,不负此生此情此志。读“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挚情,有谁愿意背负良心的重荷以至于日夜不宁呢?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谁都感到盛世华年流逝不可挽回,因而惊悸,因而更加珍惜,有谁愿意自己的青春蹉跎而逝呢?有哪个君王愿意自己的王朝如日落西山一样覆灭?他的诗揭示规律,引导人们、惊醒人们,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三、李商隐的诗歌不分彼此的“玄机”与“心匠”
  
   所谓“心匠”就是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采取的艺术手段与方法。李商隐诗揭示人情世态的存在的规律、发展的趋向,所采取的艺术手段与方法基本上是将历史自然与现实人生联接,寻求二者的契合点,选取自然与历史中的典型来揭示其存在的规律,从而以自然规律、历史规律来暗示、比喻、附会人生规律,来推测现实,案而不断,不言而喻,达到天衣无缝而情韵俱在的效果。不管是融合天人、还是假借历史,李商隐诗揭示规律不着议论、不下针砭,具文见意,玄机与匠心无分彼此。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造化之秘与匠心沆瀣融合,无分彼此。”比如“怅望江头江水声”“怅望西溪水,潺潺奈尔何”“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使人在感悟自然中,感悟人生、感悟社会,感悟现实,从而领会这种自然赐予的天启。《齐宫词》在“金莲无复印中庭”与“犹自风摇九子铃”的映照中透出对荒淫相继、覆辙重蹈的规律,使读者仿佛在夜半风铃声中品味出亡国的苍凉与历史深沉的回声。《吴宫》在“吴王宴罢满宫醉”之后拈出“日暮水漂花出城”的细节,不仅使“荒淫之状,言外见之”,而且微寓了唐王朝“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趋势⑥。《齐宫词》《吴宫》都没有刻意的议论,而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苍凉之境,来让人感悟,使人在历史感悟中获得对规律的认识,对现实的认识,其深意自现。正如,屈复在《玉谿生诗意》所云:“荒淫亡国,安能一一道尽,只就微物点出,令人思而得之。”
   李商隐这种创作“心匠”与魏晋以来的文艺思维、当时的现实社会及诗人个人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魏晋以来随着人的自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以为自然可以畅神,也可以示道,最著名的有宗炳所谓“山水以形媚道”之说。李商隐联结自然与现实人生,以自然规律暗示现实人生规律,是“山水以形媚道”的继续。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已容不得直言强谏了,所以,他只能用隐晦的办法表达他的见解,朱鹤龄在《笺注李义山诗集序》中说:“唐到大和以后,阉人横暴,党祸蔓延,义山呃塞当涂,沉沦记室。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可,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莫若瑶台橘宇,歌筵舞榭之间,言之可无罪,而闻之足以动。”沈德潜也在《说诗晬语》(卷上)所云:“义山近体,襞重重,长于讽喻。中多借题抒抱,遭时之变,不得不隐也”,说得正是。李商隐极关心政治和国家命运,是一个积极的现实主义者,他学习杜甫感时忧国的精神,他有许多现实主义之作,著名的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王安石甚至认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维义山一人而已”(《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蔡宽夫诗话》),基于这样的现实思想,他的诗歌追求在自然、历史中寻求规律而警示现实人生,也因“虑合玄机”的创作思想(《献侍郎巨鹿公启》)决定了他的诗歌创作追求暗示规律暗示现实而不做特意说明的方向,从而达到“玄机”与“心匠”沆瀣融合不分彼此而情韵俱胜的佳境。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徐志华,文学硕士,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研究。
  
  ①② 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00,130.
  ③④ 见沈厚《李义山诗集辑评》.
  ⑤ 见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⑥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