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另类与先锋
作者:李 军
深化与超前
《三八节有感》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是作家女性意识进一步深化的见证,而且在初创期的解放区文学中也是并不多见的从身体修辞进入写作的作品,作品对女性与革命关系的思考在整个20世纪40年代,甚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拓荒的意义。
提到《三八节有感》所体现的丁玲的女性意识,人们可能直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但两者相距十余年,就作者本身来说,思想、感情、阅历都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不同语境之下的创作所内含的作者的期待已相去甚远。《莎菲女士的日记》正是作者青春燃烧热血沸腾的阶段,其内在的支撑力量是五四新文化的思想资源,作者虽是以日记的形式来写,但更多的是作者在时代的感召之下产生的冲动,是五四个性解放的时代文化的宣言,骨子里缺少现实的底子。而《三八节有感》却是作者经历了起伏波折,对于周围女性的命运有了更多观察、更多感知、更多思考之后的所得。就作者的女性意识体现来说,《三八节有感》更多一些人间烟火的气息,使五四时期丁玲的女性意识更加明确化,具体化。如果说莎菲是走出封建家庭的娜拉,那么《三八节有感》中的女性则属于走向革命的娜拉,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但又具有自身的逻辑,它揭示了女性自身在取得与男子同等的经济权之后的命运。
《三八节有感》产生于解放区文学初创时期的特殊阶段,此时八方作家汇集延安,不同思想、不同风格的作家交流碰撞,又适逢这时期的文化政策与知识分子政策较为宽松,这种有利的文化土壤对于该作品的产生是一种潜在的动力。但也不能忽略另一种因素,这里毕竟是延安,是革命政府的所在地,作为延安社会体制内的作家一方面应该响应革命政府的号召,让文学参与到革命实践中去,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的良知也促使他们让自己的创作面向严峻的抗战现实。因此,初创期的解放区文学正是作家们重新调整已经形成的创作风格以适应新的现实需要的阶段,此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没有产生,作家在创作上没有明确的指向,主持文化工作的张闻天又特别尊重知识分子的特点与个性,这就使作为作家的知识分子革命想象与抒写有了足够的空间与可能,所以《三八节有感》的产生并不过于超出人们的想象。然而其对革命女性命运的深入思考却又是在延安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创作中很难读到的。此后,随着整风运动的进行,作家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知识分子的思想立场转向认同工农兵的主体地位,创作上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原则,将文学的解释权与评判权交付于大众。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三八节有感》所体现的文学精神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丁玲在《三八节有感》中提出的命题不仅在当时的解放区文学中是鲜见的,即使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很少被作家所意识,所抒写。命题的深入需要作家对革命生活有深切的体验,同时还需要作家富于敏锐的观察和独立的思考,更不能缺少精细的性别意识,这就使《三八节有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孤本。丁玲探讨的命题虽是处于一切还有待于成熟的革命时期,可是它却触及到整个革命的机制。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这一命题仍然有着鲜明的当代性。从20世纪80年代铁凝的《棉花垛》到90年代项小米的《英语无语》,再到本世纪之初张洁的《无字》,以及引起热烈反响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无不把女性与革命关系的探讨作为重要的命题,由此可见,丁玲提出命题的超前意识。
任何一篇文本都只有既把它置于最初的文学生态环境中,同时又把它放在历史的链条中才能更清楚地看清它的意义与价值,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具有了另类与先锋的文学特征。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李军(1971- ),山东聊城人,文学博士,河南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解放区文学。
[1]